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①柳宗元破额山②前碧玉流③,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

习题库6.48K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①柳宗元破额山②前碧玉流③,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①

柳宗元

破额山②前碧玉流③,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柳州时。②破额山:象县沿*的山。③碧玉流:指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

20.本诗第一句描绘了柳*怎样的景象?对写曹侍御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

2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

20.破额山前,*流*如玉碧,质如玉纯,一平如镜。描绘了柳*优美、清幽的景象,烘托了曹侍御过象县时遥驻木兰舟以诗见赠的美好形象。

21.(1)对曹侍御惦念自己的感念之情。曹侍御惦念贬谪柳州的自己,自己不禁感到春风满怀,情谊如潇湘之水绵长不尽。(2)无法表达思念的悲哀之情。春风和暖,蘋花盛开,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自己欲采蘋花相赠,也无自由。(3)处境险恶,忧愁苦闷之情。最后一句暗隐无路献忠心于朝廷之意。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第一句描绘了柳*怎样的景象?对写曹侍御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本题既考查景物形象,又考查写作的技巧。对于第一问,考生应抓住诗句中的景物,进行描绘,然后概括特点。“破额山前碧玉流”,“碧玉流”形容*水澄明深湛,如碧玉之*,诗人抓住山与水写出了柳*清幽的景*。对于第二问,是考查景物对人物的作用,一般是烘托或反衬。作者称曹侍御为“骚人”,然后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第一问,考生应圈划出诗句中的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绘,最后用四字概括其特点。对于第二问: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应先抓住第一句中的景物分析景物的特点,然后再看这样的景物对人物所起的作用。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前两句写景,面对清幽之景,“骚人”本可以一面赶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怡情;此时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怀念起“万死投荒”、贬谪柳州的友人来,“遥驻”而不能过访,望“碧玉流”而兴叹,只有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深情。“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潇湘”一带,乃是屈子行吟之地。作者就把曹侍御称为“骚人”。把“潇湘”和“骚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有了着落。此其一。更重要的是,结句中的“欲采苹花”,是汲取了南朝柳恽《*南曲》的诗意。《*南曲》全文是这样的:“汀洲采白苹,日暖*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此其二。而这两点,又是像水和乳那样融合一起的。“春风无限潇湘意”作为绝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作者怀念“骚人”之情,但也包含“骚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春风和暖,潇湘两岸,芳草丛生,苹花盛开,朋友们能够于此时相见,应是极好,然而却办不到。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就想到采苹花以赠故人。然而,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苹花相赠,也没有自由。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以及诗句中的景物形象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