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题西溪无相院①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习题库1.19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题西溪无相院①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20.“浮萍破处见山影”一句诗与张先的另一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

21.张先绰号“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也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回答】

20.“浮萍破处见山影”与“云破月来花弄影”,两句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浮萍破处见山影”句中“破”字,寓动于静。小艇去来,水波开合,山影映在浮萍破处,极形大自然之静。“云破月来花弄影”,“破”、“弄”两个动作,以动衬静,月被云 遮,花随风摇,凸显了自然的静谧。

21.“过桥人似鉴中行”,过桥的人好似行走在镜子中,写出了人在水面上的倒影,暗写人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暗写月影。

【解析】

试题分析:

20.分析该题,可以先考虑它们运用的艺术手法,再考虑炼字的内容,从这两句诗来看,主要体现在“破”“弄”两个字上,*从炼字角度分析其手法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解答该题,首先要读懂诗歌,然后找出诗中关于“影”描写的诗句,最后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从诗歌内容看“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过桥人似鉴中行”“莫放修芦碍月生”都是暗写影。组织语言作答,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一个“破”字,与他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两句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有水千*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已凭暂雨添秋*”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 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这一结余味悠然。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 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