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①“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①②苏子曰...

习题库3.17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①“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①②苏子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①

②苏子曰:《春秋》书战, 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 。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 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 “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 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 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 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 “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④ ,若无罪而 死地。 ”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 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 ,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 有不忍者耶!

④泓之役,身败国衄 ⑥ 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 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 天下知其不情也 。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⑤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 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 ,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 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⑥古人有言:“ 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 ”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取材于苏轼《宋襄公论》

(注释) ①出自《春秋》。泓水之战,子鱼向宋襄公建议,在楚*没有全部渡河、没有列阵成行做好准备时发起进攻,宋襄公未听,结果大败。②膰:送祭肉。③文王之战:指符合礼信仁义的战争。④觳觫:恐惧的样子。⑤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⑥衄:损伤,伤害。⑦二毛:指老年人。⑧紾:弯转,扭曲。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者之称 微:卑贱

②而 夷狄之微者 当:抵挡

③牛何 之:去,往

④若无罪而 死地 就:趋向

⑤而孟子 之以王 与:和,跟

⑥天下 有不忍者耶 孰:什么

欲以不重伤 乃:竟然

⑧不能 襄公之虐 损:损坏

A ①④ B ②⑥ C ③⑦ D ⑤⑧

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

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

B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宋襄公的过错不只是施行仁义而没有坚持到最后

C 天下知其不情也

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

D 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

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凭借名声取得

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春秋》记载宋楚之战时,用字考究, “楚”“人”二字,隐含着对宋襄公的批评。

B 作者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 作者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

D 鉴于后世对宋楚战争看法不同,宋襄公的行为极具欺骗*,作者撰写此文以澄清。

4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

5 ③段中,作者认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请具体说明③段至⑤段是如何对此展开论*的。

【回答】

1 D

2 B

3 B

4 图谋成就王业没有成功的,最坏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

5 ③段把齐宣王不忍杀一牛与宋襄公残忍杀害一国国君进行对比,揭示了宋襄公不仁的本质。第④段通过类比(比较),说明宋襄公忍心杀一国之君,而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如同一个人能扭伤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不忍心对着饭食忍饥挨饿一样地不合情理。第⑤段使用类比,指出宋襄公如王莽一样伪善,欺世盗名。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⑤“与”解释为“和,跟”错误,依据文句“而孟子与之以王”的语意可知,“与”是“赞许”之意,此句大意为: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⑧“损”解释为“损坏”错误,依据文句“不能损襄公之虐”的句意可知,“损”是“减损”之意,此句大意:并不能减损他本*暴虐的程度。

故选 D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 “宋襄公的过错不只是施行仁义而没有坚持到最后”理解有误,依据语境,“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是一判断句式,“者”是“……的人”之意,“非独”是“不但,不仅”之意。故此句正确理解应为“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

故选 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作者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理解有误,依据文句“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分析可知,作者认为,“宋襄公不能行王者之师,这只是他个人的昏昧平庸罢了”,不是“为人狂妄”之意;此外,“有众多能臣却不用”的理解也是错误的,依据文句“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分析可知,“宋襄公只有一子鱼但却不能任用”。

故选 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图”,图谋;“王”,名字用作动词,成就王业;“弊”,最坏的结果,最差的结果;“足以”,足够用来。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古文论点、论据和论*方法的能力。

1 )首先举齐宣王不忍心杀牛祭祀的例子与宋襄公杀鄫国国君供奉的例子对比,写出宋襄公为人没有君子的仁心。( 2 )其次用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忍住面对食物的饥饿,与宋襄公能残忍杀害鄫子却说自己不忍心伤害受伤的人和老年人的虚假相类比,写出宋公的虚伪与言行不一的事情不合情理。( 3 )最后,作者总结自己的观点,将宋襄公与王莽相类比,总结出两人同样表里不一,欺骗百姓的共同点,表现出宋襄公与王莽一样的不仁并欺世盗名的特点。

参考译文:

①“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农历初一,宋襄公与楚人在泓水交战。宋*队战败。”

②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宋,是股商的后代,对周朝来说是贵客。周朝天子有祭事时会送祭肉给宋国,宋国有丧事,周朝天子会派人吊丧拜祭,不是各国诸侯所能比的。而这里说“与楚人在泓水交战”。楚,是夷狄之国;人,是对卑贱者的称呼。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辨明。

③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啊? ”牵牛人回答说:“ (杀了以后)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把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舍弃一头牛,于个人的德行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所谓“以仁德宽厚之心,行仁慈宽厚之政”,正是夏、商、周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鄫国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一国的君主就像*猪*-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

④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候。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⑤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葬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击还来列好战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暴虐的程度;王葬抱着孩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假如王葬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⑥古人说过:“图谋王业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宋襄公如果能行王者之师,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何至于战败之后,救死扶伤忙个不停。这只是他个人的昏昧平庸罢了。齐桓公、晋文公得到管仲、子犯的辅佐而兴霸业,宋襄公有一个子鱼而不能他任,两者之间怎能同日而语呢?自古以来,昏庸无能的君主,像这样子的多了,但死后盖棺论定,却未有能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了。

知识点:*古代文学 北宋

题型: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