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河中石兽(节选)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

习题库1.14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河中石兽(节选)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

阅读下面*、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

河中石兽(节选)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坚重,沙*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 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 乎?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石钟山记(节选)

《水经》云: “彭蠡 ① 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 ② 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 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枹 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 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 是以 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 ①彭蠡( lí ):即今翻阳湖。 ②郦元:即郦道元。③李渤:唐代人。曾作《辨石钟山记》。④函胡:厚重模糊。⑤枹( fú ):鼓槌。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必于石下迎水处 沙为坎穴 _______ 2)求之地中,不更 _______

3)故 能知 _______ 4)余 是以 记之 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 乙文作者是如何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为何这样评价。

4 *、乙两文共同阐释了一个什么道理?

【回答】

1 咬,这里是前冲刷的意思 颠倒,错乱。 没有,不 因此

2 1 )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 )敲击后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3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4 做事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

【分析】

1.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 “颠”是“颠倒,错乱”;“是以”在古文中经常连用,意思是“因此”,也就是“因为这样”。

2.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 “信、达、雅”。

1 )句中的 “但(只)、其一(事物的表象)、臆断(主观地判断)”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 )句中的 “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皆(全,都)、是(这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一段先质疑郦道元、李渤两人对石钟山名字缘由的推断,第 2 段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得到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的看法,只是郦道元“言之不详”,才让人产生怀疑。而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然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所以众怀疑。据此可知,作者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句子是“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之所以这样评价两人的原因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作者“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

4. 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答本题,首先应借助注释疏通语段 ( ) 的大意 . 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分析两者的相同之处。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它们都是通过一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 即达用了由事及理的写法。学生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即可。语段【*】文通过老河兵讲寻找石兽的故事,充分考虑了 “石兽”“沙石”“水流”等多个因素来推测石兽在上游,说明了思考问题不能凭主观臆断的道理。语段【乙】作者先质疑郦道元、李渤两人对石钟山名字缘由的推断,然后自己实地考察,得出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可结合“可据理臆断欤?”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概括出*。

【点睛】

参考译文: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质坚硬沉重,沙的*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水经》说: “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知识点:文章作者

题型: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