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其①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

习题库1.31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其①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其①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②深,则其③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其④进愈难,而其⑤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⑥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⑦又深,则其⑧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⑨出,则或咎其⑩欲出者,而余亦悔其⑾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⑿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 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⒀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2.本文一共有13个“其”字,选出下面对它们进行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⑥⑨译为“它的”,⑧⑩⑿可译为“他们”。

B.④⑤⑥⑾可译为“我们”,③可译为“那些”,⑩可译为“那个”。

C.③可译为“那些”,⑨可译为“我们”,⑩可译为“那些”,⒀表反诘语气。

D.①②⑥可译为“它的”,⑾译为“自己”,⑧指代“好游者”。

13.文中“此余之所得也!”一句中的“得”指的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4.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阐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一定外物相助。

B.作者心得是:尽了自己的志向而没有到达,可以没有后悔。

C.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需要坚定的志向。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回答】

12.D

13.A

14.D

15.

(1)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

(2)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解析】

试题分析:

1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分析时,可根据词语所在语句的具体语境分析作答,A 项,⑨ 不能译为“它的”;⑩不能译为“他们”。B 项,⑥⑾不能译为“我们”; C 项,⑨是助词。所以选D。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见的文言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例如本题选项①②⑥为代词,它的;(11)为代词,自己;⑧为代词好游者。⑨应为助词。

13.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这是一道局部题,思考时,可从文本中找到这句话所在的语段,然后联系具体语境分析即可得出*。“此余之所得也!”可联系文章最后一段中“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很容易得出*为A。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词语或句子含义的题,可从三个角度来理解:(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例如本题,可先根据这句话的意思,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再从该段找出属于作者的议论观点的句子即可。“此余之所得也!”,这里的“得”是收获、感悟的意思。文中“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即是作者的感悟。

14.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判断出选项所在的答题区间,然后根据语段内容比较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D项,“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需要坚定的志向”理解是不正确的,属于无中生有。所以选D。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和迷惑*,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就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15.此题考查翻译句子的理解能力。译文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翻译时要重点翻译的关键词:方:正当;之:结构助词,的;明:名词用作动词,照明。志:主观努力:至:达到:其,用于句子开头,表猜测的,大概。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中的“明”,名词用作动词,照明。其,用于文言句子开头,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

知识点:散文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