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2019·镇*)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训练语感(节选)叶圣陶①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

习题库2.95W

问题详情:

(2019·镇*)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训练语感(节选)叶圣陶①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

(2019·镇*)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训练语感(节选)

叶圣陶

①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作“语感”。

②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③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④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是语感欠锐敏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萎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⑤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锐敏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锐敏?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经验,他知道同样叫作疲倦的有*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⑥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改动)

1.在如何训练语感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方法?论*了什么观点?

3.作者对如何训练语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结合加着重号的词语回答问题。

(1)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萧红《呼兰河传》(榆树怎么会“啸”呢?“冒烟”是怎么回事?)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院子里怎么会有“积水”?又怎么会有“藻、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回答】

1.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解析: 此题考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主要观点就是作者的主张,就是议论的中心,训练语感的目的是具备锐敏的语感,从“可见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中可知,要与生活经验联系是中心论点。

2.举例论*、对比论*。论*了“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解析: 此题考查议论文论*方法及作用。题干明确是第④段,阅读第④段,找出相关语句,“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中的“譬如”就是举例,“语感欠锐敏的人”“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写了两个人不同的感觉,形成对比,由此可知本段运用了“举例论*、对比论*”,论*的观点可以从列举的事例中感知,作者列举的是作品中的人和事,就是讨论如何鉴赏作品,由此找到“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这一观点。

3.(1)大风吹在榆树上,发出响声。雨打树叶,腾起雨雾,就像烟一样。

(2)照亮庭院的皎洁月光,就像注满池塘的清水。竹柏的影子看上去就像交错纵横的水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恬静的心境。

解析: (1)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答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榆树被大风吹起,用“啸”说明风比较大,更富有拟人化,“冒烟”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把“腾起的雨雾”比作烟雾。(2)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作者结合生活环境,比喻月光的皎洁,用以烘托恬静的心情,积水是因为月光洒落地面,清澈明亮,藻、荇好像是竹柏的影子落在地面上,形象生动。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