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韩十四*东省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

习题库1.7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韩十四*东省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各题。

送韩十四*东省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 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 白马*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畔送韩十四去*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20.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6分)

【回答】

20.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寒树影稀”句描写*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音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21.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的担忧之情。(答出四种情感变化及分析即可满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手法,解答时需要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要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头的景*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他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761年(上元二年)深秋,当时杜甫在成都。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东(长*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淮发生大饥荒,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四起,饿殍遍野。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畔送韩十四去*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