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得奋其剑,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

习题库1.87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得奋其剑,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得奋其剑,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悲夫!此世所以多乱臣贼子者也。若然者,岂徒暗于天道哉?又不睹之于人事矣!

夫饿谨流隶,饥寒道路,思有植褐之衰,傍石之畜,所愿不过一金,然终于转死沟壑。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处哉?故虽遭罹厄会,窃其权柄,勇如信、布,强如梁、籍,成如王养,然卒润镬伏质,亨醢*;又况幺幺,尚不及数子,而欲暗奸天位者乎!是故驽䞿之乘气不骋千里之途;燕雀之畴,不奋六翮之用 ;楶棁之材不荷栋梁之任;斗筲之子,不秉帝王之重。《易》曰:“鼎折足,覆公餗。”不胜其任也

当秦之末豪杰共推陈婴而王之婴母止之曰自吾为子家妇而世贫贱今卒富贵不祥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婴从其言,而陈氏以宁。王陵之母,亦见项氏之必亡,而刘氏之将兴也。是时陵为汉将,而母获于楚。有汉使来,陵母见之,谓曰:“愿告吾子,汉王长者,必得天下,子谨事之,无有二心!”遂对汉使伏剑而死,以固勉陵。其后果定于汉,陵为宰相封侯。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是故穷达有命,吉凶由人,婴母知废,陵母知兴。审此四者,帝王之分决矣。

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苗裔,二曰体貌多奇异 ,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加之以信诚好谋,达于听受,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拔足挥洗,揖哪生之说。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 。举韩信于行阵,收陈平于亡命 。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

历古今之得失,验行事之成败,稽帝王之世运 ,考五者之所谓。取舍不厌斯位 ,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权利,越次妄据,外不量力,内不知命,则必丧保家之主,失天年之寿 ,遇折足之凶,伏鈇钺之诛。英雄诚知觉寤,畏若祸戒,超然远览,渊然深识,收陵、婴之明分,绝信、布之凯觑,距逐鹿之替说,审神器之有授,毋贪不可冀,为二母之所笑,则福祚流于子孙,天禄其永终矣。

(选自班彪《王命论》,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以智力求也         智力:智谋力量

B.燕雀之畴不奋六翮之用   畴:同类

C.趣时如响赴             趣:急促

D.稽帝王之世运           稽:考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达其故       其皆出于此乎

B.以固勉陵       作《师说》以贻之

C.帝王之分决矣   项公乃夜驰之沛公*

D.为二母之所笑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汉高祖刘邦的兴起不光得益于秦末的时势,更得益于他的五个特点和雄才大略。而世俗之人大多归功前者,这都是不谙天道和不睹人事的结果。

B.作者以韩信、英布、项梁、项羽、王莽为例,并以《易经》卜辞加以佐*,推出以上数人失败的缘由是才不胜位,贪图天位。

C.作者认为在秦末乱世中陈婴之母和王陵之母作出的选择值得肯定。她们知晓兴废,使两家子孙由凶转吉,是明于事理之人。

D.作者认为在汉代刘氏世运仍在之时,英雄豪杰应该学习陈、王二人,安于本分,不要有所觊觎,如此方可福延子孙,流露出强烈的正统观念。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当  秦  之  末  豪  桀  共  推  陈  婴  而  王  之  婴  母  止  之  曰  自  吾  为  子  家 妇  而  世  贫  贱  卒  富  贵  不  祥  不  如  以  兵  属  人  事  成  少  受  其  利  不  成  祸  有  所  归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处哉?

(2)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

【回答】

1.C

2.B

3.A

4.当秦之末/豪桀共推陈婴而王之/婴母止之日/自吾为子家妇/而世贫贱/卒富贵不祥/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

5.(1)为什么呢?贫穷也是命中注定的啊。更何况天子的尊贵,四海的财富,神明的福佑,怎么能够随便占有呢?

(2)她们以普通人的聪明才智,尚且能够推究出事理的精微之处,探求祸福的关键,而且保全宗庙祭祀于无穷,为史书记载而垂千古,更何况大丈夫作事呢!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C项,“趣”通“趋”,“趣时如响赴”的意思是“趋从时势如响应声”,《兰亭集序》中有这么一句:“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其“趣”课下释为“趋向”“取向”。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本题中,A项,“其”,前一个是代词,后一个是语气词,“大概”。B项,“以”,都为连词,“用来”。C项,“之”,前一个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是动词,“到”。D项,“为”,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后一个是介词,“替”。故选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快速阅读整篇文章,在总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依据文中关键信息快速找出与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题干要求的“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A项,“不光得益于”不合文意,原文“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得奋其剑”,这是世俗人的看法,作者并没有认为秦末的时势对汉高祖刘邦的兴起有益处。故选A。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这段话可以翻译为:在秦末世,豪杰共同推举陈婴为王,陈婴的母亲阻止说:“自从我做你们陈家的媳妇,看你家世代贫贱,今乍富贵,不祥。不如把兵交给别人,事情成功,可以稍受好处;不成,也不受其祸。”可根据句中的名词、代词断句,如“豪桀”即豪杰,作“推”的主语,前面停顿;“婴母”是“曰”的主语,前面停顿;“曰”是对话标志,后面停顿;“而”是转折连词,前面停顿;“人”是“属”的宾语,后面停顿;“事成”“不成”为并列结构,中间停顿。故断句为:当秦之末/豪桀共推陈婴而王之/婴母止之曰/自吾为子家妇/而世贫贱/卒富贵不祥/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重点词有:“何”,为什么;“亦”,也;“贫穷亦有命也”,判断句式,句末“也”表判断;“之”,的;“祚”,福佑;“得”,得以,能够;“妄处”,随便占有。第二句的重点词有:“以”,凭着;“明”,聪明;“犹”,尚且;“推”,推究;“机”,关键;“宗祀”,宗庙祭祀;“策书”,史书;“况”,何况。

【点睛】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语,之后找宾语。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更高。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参考译文:

      世俗之人见汉高祖兴起于平民百姓而得王位,不通晓其中缘故,以为只是恰巧遭遇*之世,能够拔剑奋起。游说之士,甚至把争天下比作追逐糜鹿,侥幸捷足的人就能得到。不知王位自有天命,不可凭借智谋和力量去求取。可悲啊,这就是世上乱臣贼子太多的原因啊。像那些人,哪里只是不明天道,就连人事也未看清。

      那些饿俘徒隶,饥塞失所,想有一套粗布短衣,一担一石粟米,所希冀的不过一金而已,但仍得不到,终于抛尸荒野,为什么呢?贫穷也是命中注定的啊。更何况天子的尊贵,四海的财富,神明的福佑,怎么能够随便占有呢?因此,即使遭逢乱世,窃得权柄,勇猛如韩信、英布,势强如项梁、项籍,成功如王莽,然而终致遭刑伏诛!更何况那些微末之徒,才力不如以上诸人,而昏昏然竟然想求取天位呢!所以,跋足劣马之车,不能驰骋千里的道路;燕雀之类,不能飞到鸿鹄的里程;楶棁小材,不作栋梁之用;凡夫俗子,不任帝王之位。《易经》说:“鼎断足,倾覆了食物。”就是因为不胜其任啊。

      在秦末世,豪杰共同推举陈婴为王,陈婴的母亲阻止说:“自从我做你们陈家的媳妇,看你家世代贫贱,今乍富贵,不祥。不如把兵交给别人,事情成功,可以稍受好处;不成,也不受其祸。”陈婴听从母亲的话,而陈氏因此得以安宁。王陵的母亲,也预见项羽必败亡,刘邦将兴盛。那时,王陵为汉将,母亲被楚捉住。有汉使者至楚,王陵母亲见使者,对他说:“请转告我儿子:‘汉王是有德长者,一定能得天下,你努力事奉汉王,别有二心!’,于是,在汉使面前自杀。以勉励王陵。后来汉王果然平定天下,王陵作了宰相,封安国侯。她们以普通人的聪明才智,尚且能够推究出事理的精微之处。探求祸福的关键,而且保全宗庙祭祀于无穷,为史书记载而垂千古,更何况大丈夫做事呢!所以穷困显达皆有天命,得吉获凶却由人为,陈婴母亲知道王位将废,王陵母亲知道汉室将兴,审察这四点,帝王的名分就可以判断了。

      高祖兴盛之由,大概有五点:一是帝尧的后裔,二是身体形貌多奇异,三是神武而有征兆应验,四是宽厚明察而仁德忠恕,五是知人善任。再加上诚信和喜好谋虑,通达于听取意见接受劝谏,见人有善处,唯恐自己赶不上,任用别人如同用自己,听从谏言像顺流水,趋从时势如响应声。吃饭时吐出口中食物,以急于采纳张良的谋策;拔出脚来挥去洗脚女子,赶快拜谢郎生的谏说;感悟于戍卒的话,断却自己怀恋故土的情怀;仰慕四皓的名节,割舍宠妃爱子。从行伍中举任韩信为大将,收用的陈平是楚亡命降将,英雄用力,策士效谋,这是高祖的大略,成就帝业的原因。

      历数古今的得失,检验事情的成败,稽考帝王的世运,考察高祖兴起那五点。取舍不合其位,符瑞不同其度,而苟且贪昧于权利,超越等次妄居高位,外不量其力,内不知天命,则必会丧家亡族,失去天然之寿,遇到“鼎折足”的凶兆,伏受于斧钺之刑。英雄应知觉悟,谨慎避祸,目光超远,见识深刻,学习王陵、陈婴那样的明于天分,杜绝韩信、英布那种非分之念,不听那“逐鹿”的瞎说,明白王位是天所授予,不贪不可求而被二位母亲所耻笑的东西,那么就会福分延及子孙,天所赐的福禄就能永远终其身了。

知识点:其他

题型: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