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董文炳传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

习题库2.29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董文炳传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董文炳传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其先生,*敏善记诵,自幼俨如*,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暑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

(选自《元史·董文炳传》)

8.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             直:通“值”,价钱

B.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                 籍:借助

C.后当德我                             德:感谢

D.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                 中:诬蔑

9.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一项是                                (   )

A.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B.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C.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D.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10.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董文炳十六岁时父亲死去,他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小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

B.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的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C.董文炳力政仁爱,曾因征集*需向私人借贷,后又不忍心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高额利息,于是将自己的家财田亩作价还给了放贷的人.

D.有人向州府说董文炳的坏话,州府中也有人想陷害他,加上他不想剥夺老百姓来给自己谋私利,于是最终他干脆弃官而去。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5分)

                                                                               

(3)质*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

  8.B(籍:登记。)9.D  10.C(因征集*需向私人借贷的是“前令”。)

四(23分)11.(10分)

(1)官府中同事的都是他父亲时的人,他们轻视董文炳年轻,连小官吏也不怕他。(得分点:正确译出“轻”和特殊句式“不之惮”各给2分,句子连贯通顺给1分,共5分)

(2)(因为)我的本*坦率自然,不会造作勉强;饥寒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的意志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得分点:正确译出“质*”“矫厉”“切”“交病”各得1分,句子通畅得1分,共5分)

【译文】:董文炳,字彦明,是董俊的长子。董文炳的父亲死时他才十六岁,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李夫人有贤德,治家严格,教子有方。董文炳把母亲当成先生对待,他聪明机灵,善于记忆和背诵,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乙未年,他凭父亲的职务接任藁城县令。官府中同事的都是他父亲时的人,他们轻视董文炳年轻,连小官吏也不怕他。董文炳兼听明断,以恩义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没过多久,与他同列的人都心甘情愿地在他手下干事,小官吏拿着文书让他签署时,都不敢抬头看他,内部人们都很佩服他。县里很贫穷,又遇到旱灾、蝗灾,但赋税日益增多,民不聊生。董文炳用自己家中数千石谷子代交赋税,官府才得以放过老百姓。前任县令因征集*需向私人借贷,而贷款的那家收取利息逐年加倍,官府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董文炳说:“百姓都很困苦。我作为县令,不忍心看到这样的事,我应当替百姓偿还。”于是他把自家的田地作价还给放贷的人,又登记县里的闲置田地分给贫民耕种。于是流散在外的人渐渐回来,几年时间后老百姓都比较富裕了。朝廷起初统计人口,下诏说有敢于隐瞒实情的将被处死,并抄没家产。董文炳让老百姓聚在一起居住,户数便减少了。县府里很多人都认为这样不妥。董文炳说:“为了老百姓而被定罪,我是心甘情愿的。”老百姓也有不愿这样做的,董文炳说:“以后他们会感激我的。”于是赋税大大减少,人们都很富裕并保全下来。邻近县中有告状得不到伸张的,都上书给董文炳,求他裁决。董文炳曾经拜见上级官员,邻县的人都聚在那儿观看,说:“我们屡次听说董县令的大名,董县令看起来也是人啊,为什么他这样明断如神!”当时官府向百姓征收赋税没完没了,董文炳压着官文不予执行。有人向州府说他坏话,州府中也有人想诬蔑陷害他,董文炳说:“我最终也不可能剥夺老百姓来给自己谋私利。”于是弃官而去。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