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大师钱穆:“爱国素不后于人”陈虹钱穆的一生,可用两句话概括:地地道道的书生,心静如水...

习题库2.89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大师钱穆:“爱国素不后于人”陈虹钱穆的一生,可用两句话概括:地地道道的书生,心静如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师钱穆:“爱国素不后于人”

陈虹

钱穆的一生,可用两句话概括:地地道道的书生,心静如水的学者。他除了教书便是写书。他这一生从未步入过政坛,也从未加入过政党。但他却对自己的老师吕思勉说过这样的话:“学生自读书懂事以来,就深知要爱国爱民族,爱国素不后于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前,钱穆是*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开的一系列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然而战争却残酷地破坏了这一切,故都北平不仅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也放不下教授们精心钻研学术的书桌了。

后来,辗转颠簸到了昆明,钱穆终于又回到了他所熟悉的讲台——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浙*大学……他不辞*劳地四处奔波,四处授课,目的只有一个——“自念万里逃生,无所靖献,复为诸生讲国史,倍增感慨。”

他上课时,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上有志于史的人们,皆来听讲,以致教室虽甚宽敞,仍不能使人各得其所。一张两人并用的课桌,总是三个人挤着坐。椅子坐满了,许多人便席地而坐……钱穆的课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的欢迎?——就连他自己也忍不住写道:余须从学生课桌上踏桌而过,始得上讲台。”这除了他一贯具有的诲人不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外,更重要的便是他那“爱国素不后于人”的*深深地感动了台下的莘莘学子。

战前,钱穆于学术上的成果已非同小可了。然而,他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即便在轰炸、逃难、贫病、不安的残酷战争环境中,在他“既苦书籍之未备,又恨精神之不属”的情况下,一部令世人刮目的《国史大纲》杀青了!

诵甘是当年武汉大学的学生,他曾慨叹:“读了先生这部书,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价值之所在,一下豁然开朗的时候,其精神之感奋、激昂,又将为何如?所以,此书之出版,真是适逢其时;它对鼓舞爱国精神,提高抗战信念,是有所贡献的。”此话不虚,而钱穆的目的也正在于此。他在该书的引论中这样写道:“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据说,当年该书问世之后,在沦陷区的北平,竟有人整本地抄录,且言:“读此书倍增国家民族之感。”

进入耄耋之年,钱穆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余昔在北平,日常杜门,除讲堂外,师生甚少接触。除西安事变一次以外,凡属时局国事之种种*与讲演,余皆谢不往。每念书生报国,当不负一己之才*与能力,应自定取舍,力避纷扰。但自抗战*兴,余对时局国事亦屡有论评,刊载于报章杂志。学生亦遂不以世外人视余。”

由“世外人”变成了“世内人”,这正是钱穆于战争之中发生的最大变化。尤其是自1941年起,他开始大量地为《思想与时代》杂志撰稿,先后达数十篇之多。为表示自己的态度,并鼓励学生们奔赴前线,钱穆写下了长及万言的《知识青年从*的历史先例》,发表在《大公报》上。

“我们很盼望在此知识青年从*的大潮流里,再出几个楚霸王与霍骠姚,或是再来几个周公瑾与诸葛孔明,或是再有几个李英公(李勣)与李卫公(李靖),或是再有几个岳武穆与王文成。此乃国家民族前途祸福所系,全国知识青年其速奋起。”

史学家的笔下仍然是历史,爱国者的笔下仍然是抗敌救国。但是这样的文章已经很难让人相信是出自于钱穆之手了——抗战之初,他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前线的事情自有前线的人去负责。然而仅仅几年的时间,钱穆的思想便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他的确是变了,他似乎从“静态”的书生变为了“动态”的学者。

(摘自《铁*》,有删改)

相关链接:

(1)1930年,钱穆受聘于燕京大学,但一年后,就辞职,他说:“初闻燕大乃*教会大学中之最*化者,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此何义?所谓*化者又何在?”

(2)1939年寒假,钱穆隐居在距离昆明70余千米处的宜良岩泉寺中,静心撰写《国史大纲》。一日陈寅恪来访,见此情景,不禁慨然而叹:“如此寂静之境,诚所难遇,兄在此写作真大佳事。然使我一个住此,非得神经病不可。”

(摘自陈虹《大师的抗战》)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爱国素不后于人”是钱穆先生爱国精神的写照,也是他爱国行动的宣言。

B. 钱穆的课深受欢迎,是因为他一贯具有的诲人不倦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C. 钱穆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从燕京大学辞职也说明他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D. 隐居在岩泉寺撰写《国史大纲》,可见钱穆作为一个“世外人”的“心静如水”。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钱穆认为,书生以知识为武器也完全能担当起振兴民族精神的大任,所以他一生从没有步入过政坛,也没有加入过任何政党。

B. 钱穆精心钻研学术,但战争破坏了一切,为重新找回讲台,他辗转颠簸到昆明,“复为诸生讲国史,倍增感慨”,其中既有愤慨,又有无奈。

C. 传记中的引用可充实文章的内容,本文多处引用钱穆自己的话和学生的话,既突出了传主的精神品质,又增添了评述的客观*、真实*。

D. 一部令世人刮目的《国史大纲》,是钱穆对困境中的民族前途的深刻思考,它鼓舞了国人的爱国精神,提高了国人的抗战信念。

E. 钱穆是史学家,更是爱国者。他不仅鼓励青年奔赴前线,甚至渴望与青年一道投入拯救民族危亡的战斗中。

9.如何理解作者说钱穆“似乎从‘静态’的书生变为了‘动态’的学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回答】

7.A

8.CD

9.战争爆发前他是心静如水的学者,力避纷扰,只专注于学术研究,除了教书就是写书。抗战爆发后,他“变为了‘动态’的学者”,变成了关注民族命运的“世内人”。例如,他讲国史,以他的爱国*感动学子;编撰《国史大纲》,鼓舞爱国精神,提高抗战信念;撰稿评论,关注国事,鼓励知识青年奔赴前线抗敌救国。这正是钱穆先生书生出身、学者身份的爱国精神的独特体现。

【解析】

7.试题分析:B项,对应的原文是“更重要的便是他那‘爱国素不后于人’的*深深地感动了台下的莘莘学子”,选项以偏概全;C项,“狭隘的民族主义者”错误;D项,从“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看出“心静如水”错误。

8.试题分析:A项,强加因果,前后没有因果关心,文中没有依据;B项,“又有无奈”无中生有;E项,原文“他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前线的事情自有前线的人去负责”。

9.试题分析:注意答出什么时间是“静态”,都做什么,什么时候变为“动态”,具体又做了那些事情。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根据文意答出“动态”和“静态”的具体表现。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