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出师表》《隆中对》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6—19题。【*】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

习题库1.13W

问题详情:

阅读《出师表》《隆中对》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6—19题。【*】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

阅读《出师表》《隆中对》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6—19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已足,当奖率三*,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隆中对》

1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A..。.....。。

 
  臣本布衣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B..。.....。。

 
先帝不以臣卑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

 
   当奖率三*,北定中原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D..。.....。。

 
     还于旧都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先主曰:“君与俱来。

答:                                                                          

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答:                                                                       

18.《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19.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

                                                                               

                                                                               

                                                                               

 

【回答】

16.A

17.译文: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18.“许”是答应、许诺的意思。诸葛亮为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而一“许”便是二十一年。在历经了无数“危难”后,如今又要“出师”,继续为刘备的遗志“北定中原”而“驱驰”,这仍然是对“许”的践行。一个简单的“许”字,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

19诸葛亮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刘备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如果诸葛亮辜负了这份信任,也就等于说刘备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那“先帝之明”当然受损,甚至就不能成立了。从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维护着刘备的明君形象。“恐”也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真切内心写照。

知识点:公文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