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我国古代的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侧重于...

习题库7.87K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我国古代的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侧重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我国古代的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侧重于表现自然。更多的咏花词佳作侧重于表现感情。由感官向心灵开拓,审美对象便由形象转向意象,由目接之景转为神遇之景,诗境便由“物境”转为“意境”。在创作上,追求表现审美主体心灵感受的“韵味”,通过超视听的心灵(或称“第六感官”)来把握对象。如陆龟蒙《白莲》云“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醉时”,就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韵味,诗人借此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的心境,这首诗打动人的魅力在于此。钟嵘《诗品》中说:“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其目的并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白莲欲坠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无关紧要,这里仅以此富有韵味的意象传出一种心境罢了。又如姜夔《暗香》写寒梅云:“竹外疏花,冷香入瑶席。”又云:“千树压,西湖寒碧。”皆是幽冷心境的意象表现,有“得意忘象”之趣。如从形貌之似的角度去落实,往往是不可捉摸的,那样去鉴赏便要失去韵味,难免买椟还珠之讥。如司空图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乎已违。”故我们读这类诗词,更不可仅仅注意花卉形象的描摹,诗人已不是着眼于“目击可图”之境,而意在“境外生境”。“境外生境”者,于“物境”之外生出“意境”也。我们应力求通过品赏韵味进而领会意境,方不负古人。故司马光云:“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诗人玉屑》卷六引)    


 由物境引起内心触动,而将与它相似的内在情感投*到审美对象上,将自身情感托之于外物,这就构成了咏花词的另一境界――“情境”。这已是“移情作用”的表现,已经不完全是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出发,而是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托之于花卉形象表现出来。在创作上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表达手段,“兴者托事于物”,以情附物,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陈子昂《感遇》诗咏兰,以“岁华尽摇落,劳意竟何成”寄寓时不我待、美人迟暮之叹;宋徽宗《燕山亭》咏杏花,以“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寄予国破家亡、失身为虏之痛。工于寄托者,皆善于闪烁其词,隐藏其旨,令读者于言外有所感触。寄意的深隐,以造成情味的隽永。含蓄深沉,故耐人寻味。  


12.对第一段中引用姜夔的诗、司空图和司马光的话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传达给读者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即“得意忘象”之趣。


B.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一般注意了从描摹客观自然而逐步转向表现主观感情。


C.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注意欣赏和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一种特有的韵味。


D.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该注意领会诗人所创设的一种艺术意境以及言外之意。


13.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咏花诗词的另一境界──情境”指作者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B.一些追求诗品意境的诗人往往善于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寄托在对外物描绘的形象之中。


C.引用陈子昂、宋徽宗的咏花诗是为了举例说明古代咏花诗词大多只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


D.咏花诗词常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象征或寄托,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14.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分) 


  A.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是历代文人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B.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作品,作者都应追求逼真、神似的艺术表达效果,方能打动读者。


C.作家尤其是诗人应该努力追求诗品的韵味,达到意境美,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D.鉴赏古诗要感受作者托于物外的景物描写,还要体味诗人隐藏其间的深沉的寄意。 


15.请简述“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的“此”的意思。(6分) 


 


 

【回答】

12.(4分)B“逐步转向主观感情”判断有误


13.(4分)C为了说明“情境”是诗人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诗人“以情附物”


14.(4分)A说法于原文无据。再说,艺术创作源泉应该是现实社会生活


15.(6分)渗透作者(审美主体)超视听的心灵感受,从而使作品充满韵味;借助充满韵味的意象,使读者体味到这种心灵感受。(“作者(审美主体)”(1分),“超视听”1分,“心灵感受”1分,“韵味”1分,“意象”1分,“使读者体味到”1分)

知识点:单元测试

题型:未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