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其社会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学院式的*哲学研究,由于大众传...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其社会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学院式的*哲学研究,由于大众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其社会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学院式的*哲学研究,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耸动效应和扩散力量,天下人皆知有国学,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哲学和国学是什么关系?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处置呢?

当下所说的“国学”,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是对应着“西学”而得名的。在清末,“国学”表达的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通过整体形式上的中西划界来拒斥作为“本体”的西学。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学院化的形式成为定局,国学研究被纳入到“分而治之”的学科体系当中。现代化的“国学”研究,基本上是用西学的方式来整理*古代的典籍材料。这种书斋化、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脱钩,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有形式了。所以,“国学”实际上扮演了*传统学术向现代化演进的中间角*,是中学向西学看齐的中介形式而已。现代*哲学研究同样也隐含了内在的双重含义——现代学术与民族传统。“*哲学”所遵循的是西方式的学术标准和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科目,它的价值立场是中立的;但研究的内容又主要是儒、释、道之经典,这便很难与西方的体系相对应,在价值观上也强烈地表现出“民族*”的特征。近些年来,“*哲学”的身份*被反复质询,原因就在于其研究范式的过分西化,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冷”的研究方式,而特别强调所谓“同情的理解”,试图将*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实践植入到相关的理论研究当中去。

这样,具有新的时代意味的“国学”出场,似乎可以补偿原有的*哲学研究状况的缺憾,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就部分地形成了新国学与*哲学之间的对峙。坚持*哲学作为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功能,就会批评纯学术立场与*文化之精神无关,掏空了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坚持*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这种分歧反映了*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和“角**”。

那么,要解决*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是否就干脆彻底回到传统的诸子学、经学的形态中去呢?这恐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那样简单,至少“传统方式或所谓的国学研究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哲学”,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从历史上看,传统学术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与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而不是泥古与守旧。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形而下的器物世界到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哪里没有西方的影子?如果一厢情愿强行剥离两者,这种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甚或徒劳无功的。退一步来讲,国学也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形态上去,因为从理念到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去除掉现代化的印记,重要的是需要寻找各自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为用,并行不悖,从而形成推动当代*文化发展的合力。

国学的兴起是和价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主要以儒家经典为载体,废弃了经典等于斩断了根脉,造成近代以来*人精神世界的漂浮感。要连接上儒家传统的血脉,使其历久弥新,当代的*哲学研究就不能不认真地对待“新国学”所标志的价值指向。由此,国学义理的诠释较之传统文献整理的工作,对于当代*哲学的研究来讲,可能显得更为重要。

(选文有删改)

8.对文中“新国学与*哲学之间的对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国学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以期补偿*哲学研究状况,是造成对峙的原因之一。

B.坚持民族精神立场的一方认为,必须关注*文化之精神,尊重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

C.坚持现代学术立场的一方认为,不应该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反对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

D.对峙的形成,体现了*哲学这一学科已经“角**”,学术研究与民族精神相互对立,无法融合在*哲学的研究之中。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哲学”儒释道的内容很难与西方化研究方法相对应,身份*被反复质询,因而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冷”的研究方式。

B.目前学者更重视*哲学的价值,普遍认为传统的国学研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哲学。

C.现代化的“国学”研究,用西学的方式来整理*古代的典籍材料,呈现书斋化、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脱钩。

D.作者认为,当代*哲学的研究主要要做好对国学义理的诠释而不是文献整理工作。

10.作者对“彻底回到传统以解决*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

【回答】

8.D

9.C

10.不赞成。(1)传统学术也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2)事实上中西文化已深度融合,二者难以强行剥离;(3)国学不可能完全去去现代化,也不是要彻底回到传统,二者应该交互为用,并行不悖。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抓住关键词“新国学与*哲学之间的对峙”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D项中“无法融合”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第三节“坚持*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这种分歧反映了*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和‘角**’。”中没有提及。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A.“身份*被质询”与“们越来不满意”因果倒置。原文是“原因就在于”。B.“更重视”无中生有,“普遍认为”错误,原文是“大多数”。D.否定“文献整理工作”不当,原文是“更重要”,二者都重要。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题中的A项因果倒置;B.D曲解文意。

1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对‘彻底回到传统以解决*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关键词“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彻底回到传统以解决*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答题区间在文章最后两节中,提炼概括相关语句,得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文章最后两节中。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