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1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遇之                         善:好好地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赞美

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次:排列

14.选出下列加横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鲍叔知其贤                 其为政也 

B.管仲富拟于公室             乃设九宾礼于庭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1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B.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D.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回答】

13.D

14.B

15.C

16.C

17.

(1)管仲既被录用,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盟会诸侯,安全天下,这全是管仲的谋略。(既、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1分)

(2)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指、迩、见各1分)

(3)他平时就有干大事的气魄(远大的抱负),不愿做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大度、家人、生产作业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D项,“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中的“次”如解释为“排列”,就与整个语境不合;联系语境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因此“次”应解释为“编次、编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比如本题的A项,联系上下的语境“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意思是: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因此“佚”应通“逸”,解释为“安逸”。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4.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都是代词。B项,介词,比/介词,在。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D项,都是语助词,无意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词*分析法。从词*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通过分析词*,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3.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4.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句话的大意是: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之后,自己心甘情愿的在管仲的领导之下。他的家族也是齐国的世袭,拿着齐国的国家俸禄,他的子女也大都是齐国各阶层的国家干部。天下人在谈论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说管仲有能耐的并不多,但是夸赞鲍叔牙的慧眼识人才的声音此起彼伏。本语段涉及两个人物,人名往往做主语或宾语。“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结构相似,以、之、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说法错误,语文第三段“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因此应为“鲍叔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B项,“老是赔本”说法错误,文中是“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无“老是赔本”之意;D项“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缺乏依据;另“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不恰当。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17.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既”,……之后;“任政于齐”, 状语后置句。第二句中,“指”,通“旨”,旨趣;“迩”,近;“见”,通“现”,表达。第三句中,“大度”,古今异义词,远大的抱负;“家人”,古今异义词,一般老百姓;“生产作业”,谋生的职业。同时要注意句中的人名、官职名,比如“管仲”“齐”“齐桓公”“诸候”“天下”“家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