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踏莎行①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

习题库6.91K

问题详情:

踏莎行①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

踏莎行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绍圣三年,词人被贬徙郴州。本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作者当时寓居郴州旅舍。②幸自:本自,本来是。

21.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此恨无重数”是作者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恨”有哪几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

21.⑴运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⑵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凄迷悲凉的意境。

⑶运用典故,“桃源“是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作者因找不到这样的清静*之地而感到迷惘、孤独,前途渺茫。

(评分标准: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并分析,给3分;答“虚实结合”或“用典”并分析,给2分。意合即可)

22.“恨”可概括为如下三重:孤苦飘零之“恨”;被贬谪居之“恨”;思乡怀人之“恨”。词上片写景,恰切地写出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和孤身飘零之恨;难觅“桃源”,又住在远离京师的郴州旅舍,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情;作者身闭“孤馆”,极端愁苦,亲友的寄赠没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贬谪的怨恨。(点出三重恨3分,具体分析3分,意合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21.开头三句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是虚构之景,因为紧接着的两句写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中迷失不见了,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诗的艺术技巧要从修辞、表达方式(间接抒情)、表达技巧三方面思考。

22.情感分析题,要能全面理解全诗多角度表达;表达时要结合具体诗句,不能架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正面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杜鹃一声声“不如归去”的鸣叫,曾经勾引起多少游子的归思。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接二连三的贬官,作者内心的悲苦绝望可想而知。他来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单元测试

题型:未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