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1)石。不谒承明庐(2),老作平原客(3)。四时...

习题库1.14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1)石。不谒承明庐(2),老作平原客(3)。四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1)石。

不谒承明庐(2),老作平原客(3)。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铗(4),归问时裂帛(5)。

【注】(1)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2)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3)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4)*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铗而歌,要鱼、要车等。(5)裂帛,指写家信。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暖”字与上句“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13.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回答】

12.CE

13.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异: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愁苦。(2分)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技巧的理解。C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E项,颔联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诗歌的译文如下: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悲愁充满了客游千里的羁旅之心。没有机会进京求取功名,只能长久地留在赵国的旧地,自己已经离乡三年了,一年四季都没有机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宗。我经常像冯谖那样*铗而歌,每次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家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阅读诗歌时,用关注“标题、意象、注释、情思语、即时诗人”的办法读诗歌,并快速判明诗歌类别——写景或者写物或者写人,根据相应类别诗歌的特点进行解读。然后要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内容上的描写手法、主题上的抒情手法、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和结构上的结构手法)。比如本首诗歌,“客游”交代了诗人的身份以及处境,同时也暗示了诗歌的情感。本题的几个选项主要是针对标题以及四联设置,考生应结合注释分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题干要求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根据题干中的“家信”即可知道相同的情感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崔涂的诗句应抓住“华发春唯满镜生”分析,李贺的诗句应抓住“旅歌屡*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分析。李贺写作此诗时,正值壮年,本应是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的时候,然而,却只能离乡背井、困顿于异乡。为此,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这是怎样的失意和无奈?失意之中生出思乡之情。诗人借冯谖“屡*铗”的典故,写自己希望像冯谖那样施展*才能,然而,世事艰难,愿望根本无法实现,诗人转而产生了回家的想法。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题干中的“家信”分析两者的共同点,再依据具体的诗句分析不同点。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