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

习题库2.53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 第2张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

曾 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②衋xì:悲伤苦痛。

1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者得致其严             严:威严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       勒:刻

C.有名侈于实               侈:超过、多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徇:徇私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     )

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

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

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

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1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2)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回答】

11.A

12.C

13.B

14.(1)如果那人行为丑恶(那是一个恶人),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那么在铭志上有什么好写的呢?)这正是铭志与史书不同之处(不同的原因)。

(2)所以说,不是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无法办到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生者得致其严”中的“严”解释为“威严”错误,在文意上是讲不通的。回到文中,找到句子所在的语境,“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从句子来看,“其辞之作”指的是“铭文”,前面说“使死者无有所憾”后面应该是“生者”“致”是表达的意思,那么“严”应为“尊敬”。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干问“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答题关键词“推崇道德文章”,依据关键词看句子,①④⑤是关于道德文章的。②是说铭文写作中恶人的心态;③表明书写别人恶行的为难;⑥是说人有时候会好心办坏事,作者要善于区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答题首先要抓住题干关键词,例如题中的“推崇道德文章”,然后联系文章分析所给句子,尽量运用排除法,增加正确率。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中“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错误。原文第三节“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可以看出是是因为受过死者子孙的请托,碍于人情无法写下死者的恶行。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4.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苟” 如果“所以”……的原因;(2)“畜道德” 道德修养高 “能” 擅长“然” 如此。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去年秋天受托付前往的人已经回来,承蒙赐予书信以及为先大父撰写的墓碑铭。反复阅览诵读,感激与惭愧之情并生。    

铭志一类的文章引起世人注意的原因,是因为它与史书有相近的意义,但也有与史书不同之处。因为史书对于人的善恶都要记述,可是铭志就不一样,由于古代有些人在功业、道德、才能、品行、志气、道义等方面有值得称美的地方,惧怕后人不知道,所以就一定要写铭文来显扬于世。有的收藏在家庙中,有的存放在墓里,这样做的用意是一致的。如果那是一个恶人,那么在铭志上有什么好写的呢?这正是铭志与史书不同之处。铭志的写作,正是为了使死去的人没有遗憾,活着的人能够表达他们的敬意。善人乐意使自己的事迹被传诵,就会发奋努力去树立自己的形象;恶人没有可以载入铭文的事迹,就会因此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那些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人,举动壮烈、坚守节*之士,以及他们的美好言论、善良行为,都会被写入铭文,这就足 以成为后人的榜样。铭志的这种*世劝诫的意义,不与史书接近,那又跟什么接近呢?

等到世道衰落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人,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就不依据道理行事了。所以,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铭去向后世夸耀。撰写铭志的人,既无法拒绝而不作,又因为受过死者子孙的请托,写下死者的恶行吧,那是不符合人情的,于是铭志的内容就开始不真实了。后代要求援写铭文的人,就应当观察作者的为人。如果托付给不合适的人,那么写的铭志就会不公正和不合事实,也就不值得在当代流行和被后世传诵。因此,千百年来,从公卿大夫到里巷士人死后没有不被人写铭志的,可是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其中没有别的原因,托付的人不合适,撰写的内容不公正和不合事实的缘故。    

照此说来,谁是那种能够完全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合适人选呢?我看不是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办不到的。因为具有道德修养的人遇到恶人是不会接受委托去为他们撰写铭志的,遇到普通人也能分辨得清楚。人的品行,有*情善良却事迹不佳的,有心地奸诈却外表贤淑的,有善绩与恶行相差悬殊却又难以确切指明的,有实际行为大于名望的,有名望超过实际行为的。这就好比用人一样,不是具有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够明辨善恶而不被迷惑,怎么能够公正评论而不徇私情呢?不被迷惑和不徇私情,那就公正而且实事求是了!可是,如果他的文辞不精美,那么世上仍然不会流传他写的铭志,这样就又要求他的文章也要写得好才行。所以说,不是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办不到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然而,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在同一时代出现几位,但有时也许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出现一位。铭志的流传已经如此困难,遇到合适的作者就更加困难了。像先生的道德与文章,真算得上几百年间才有。先祖的言行卓越,幸而又遇上先生为他撰写出公正与实事求是的铭志,它能流行于当代和传颂于后世是无疑的了。世上的学者,每当阅览传记中记载的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那些感人之处,就往往会悲伤得不知不觉地流泪痛哭,何况身为他们子孙的人呢?何况我曾巩呢?当我追念仰慕先祖的德行并寻思它能流传的原因时,就明了先生赐我一篇碑铭却恩惠遍及我们祖孙三代的意义了。我应当如何表达感激与报答之意呢?

知识点:散文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