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藏中,传统节日有着其他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特殊*,值得我们在建设...

习题库2.35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藏中,传统节日有着其他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特殊*,值得我们在建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藏中,传统节日有着其他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特殊*,值得我们在建设*社会的过程中给予特别关注。 

在古代社会的早期,人与自然的*是传统节日最根本、最重要的主题;中古以后,传统节日促进人际*的内容才逐渐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所谓岁时节日,就是与天时、物候的周期*转移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和特定民俗活动的时日。它们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节日数量很多,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自的形成、发展、兴盛、衰弱以至消失的过程。 

节日就是时间历程的重要节点,它的形成当然是有了基本的时间观念之后的事。古人最早产生的时间观念是日出日落、寒来暑往。由此,开始分为寒暑两季,接着有了四季的划分和最早的节气。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记载了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的节气名称全部是以简洁朴素的词汇感*地描述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古人认识到这些日子是天象气候转变的关键节点,以为这些划分都是神灵的意志使然,便在这些日子施行巫术、占卜,祭拜日月星辰、五谷诸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健康平安等。每年如此,便形成了在特定时日周期*重复的民俗活动,形成了最初的节日。月亮的晦朔圆缺之日也让古人感到神秘并加以崇拜,也会产生萌芽状态的节日。这些早期的节日产生于古人以其感*、原始的方式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源于古人在特定时日用以解释、控制自然进程的超自然力崇拜。所以说,岁时节日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与自然*的结果。确定节气之后,又有了年月日的划分,便形成了历法。 

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有浓厚的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故传统节日的保护,有利于保持和有效促进人际关系的*。

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已不仅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节日。如春节已成为我国境内四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同时,少数民族的节日数量众多,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维护中华文化一体化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多样化;其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也可被吸收到汉族的节日传统中来。 

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享的文化。在同一个日子过同样的节日,使我们体会到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尤其是在异文化环境,一个族群同样的节日习俗就更成为文化认同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认同往往比*的认同更为牢固、更为持久。这样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把他们凝聚在一个具有*文化的社群之内。 

(节选自 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社会》)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建设*社会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节日,与其他文化遗产相比,它具备一些特殊*。

B.进入到中古时期以后,传统节日中促进人际*的内容逐渐取代了古代社会早期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内容。 

C.*传统节日大都与天时、物候的周期*转移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 

D.古人根据日出日落、寒来暑往的这一最早的时间观念开始分为寒暑两季,后来又有了四季的划分和最早的节气。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历史上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形成都是在有了基本的时间观念之后,大都经历了各自形成、发展、兴盛、衰弱以至消失的过程。 

B.岁时节日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与自然*的结果,这与早期的节日产生于古人以其感*、原始的方式认识适应自然的过程有关。 

C.传统节日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是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因而保护传统节日,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 

D.本是汉族节日的春节,已成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它和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传至今的节气名称以简洁朴素的词汇感*地描述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例如“雨水”代表气温回升、*雪融化、降水增多。

B.古人以为节气划分都是神灵的意志使然,便在这些日子用巫术、占卜等方式祈求神灵保佑,这体现了古人认识上的局限*。

C.我们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都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中华文化就能够形成一体化和多样化格局。

D.人们处于本土的文化环境中时,体会到的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的感觉往往不如在异文化环境的时候更明显。

【回答】

4.B

5.D

6.C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B项说法不准确。由文章第二段可知,“中古以后,传统节日促进人际*的内容才逐渐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并不是选项所说的“逐渐取代”,因此B项错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选项B源自文章第二段,文章的表述是“中古以后,传统节日促进人际*的内容才逐渐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并非选项所说“逐渐取代”。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D项扩大范围。D项“已成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五段“春节已成为我国境内四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可知。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的D项,信息源自文章第五段,文中的表述是“如春节已成为我国境内四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并非选项所说“已成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转述错误,原文是“维护中华文化一体化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多样化”。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C.信息源自文章第五段,文章的表述是“少数民族的节日数量众多,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维护中华文化一体化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多样化”。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题型: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