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习题库2.16W

问题详情:

(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

叛精神,富有战斗*。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四:朱子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被夹杂者。朱子曰:……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乎?若义理求则得之,能不丧其所有,可以为圣为贤,利害甚明。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6分)

(3)概括材料三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4分)

(4)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概述材料四的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回答】

【*】

(1)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

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4分,任意2点4分)

(2)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

局面的出现。(6分)

(3)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4分,任意2点4分.)

(4)变化:由肯定人*及合理的财富要求,到否定人*,否定财富的作用,追求纯粹的义理道德。(2分)

影响:①积极:重视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华民族*格起到积极作用。②消极: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维护*统治产生了消极影响。(4分)

知识点:*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题型: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