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寻找心中的桃花源1有一颗宁静的心灵,何处不是桃花源?2清晨,大雨洗礼后的明月湖公园一派宁静。静的能听见轻雾在细...

习题库8.3K

问题详情:

寻找心中的桃花源1有一颗宁静的心灵,何处不是桃花源?2清晨,大雨洗礼后的明月湖公园一派宁静。静的能听见轻雾在细...

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1有一颗宁静的心灵,何处不是桃花源?

2清晨,大雨洗礼后的明月湖公园一派宁静。静的能听见轻雾在细雨,能听见茂盛的秋葵那中直的枝干上的心形的叶子的舒展声,能听见碧绿的叶子间盛开着乳白、粉红*的花飘逸声……

3循声望去,我看见碧草青青像少妇梳理后的发髻匍匐在小丘上面,清水默默地流向明月湖,不敢潺潺;我看见清凉的微风吹过小丘,又吹向东南湖的荷塘;那荷塘像一座碧绿的翡翠山子(山子是置于案头或室内供观赏的陈设的摆件),雕刻着落玉亭、太湖石壁,还有那微波粼粼的湖水,湖水中的翩翩荷叶和粉红荷花。此时此刻我的心境,像这天籁一样宁静安宁。我在想:在喧嚣的小城里,有这样一隅净土,这不就是闹市间的桃花源吗?

4红日东升,蓝天白云。轻雾收起它朦胧的面纱,明月湖景区小道蜿蜒,丛林茂密、幽深。晨练的老者鹤发童颜,白剑衣,绿佩剑,大红灯笼穗,舞一趟太极剑,打一趟太极拳,气韵持重,神凝气娴;艺术中心铿锵有力的音乐,男男女女翩翩起舞,其乐融融;篮球场上,队员们你争我抢,好男儿当自强;老太太们的秧歌队,*绸飘飘,舞出了精*的人生。幸福,感染了围观的群众,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这不就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寻找的桃花源吗?

5人和景明,惠风和畅,藤萝架下,京剧票友陆续而来,切磋技艺,京胡悠扬的旋律给景区增添了一些厚重,你一曲《探皇陵》唱得悲怆苍劲;她一曲《三娘教子》悠扬嘹亮,神采飞扬。藤萝架外荷塘边的翠鸟,一个猛子扎进水里,荷叶便波浪般的带着*芳翩翩而至,一只黑*大蛱蝶寻访而来,美不暇接。

6就在这小丘旁、荷池边、绿荫道侧、叠翠山下,打牌的、下棋的、乘凉聊天的、含饴弄孙的人们络绎不绝;青少年宫里少年们学科技、跳桑巴,欢声笑语;老年大学的课堂上,古筝悠悠、翰墨浓香;图书馆里的人们静静地阅读……这美好的生活不比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好多少倍吗?

7不!不仅如此。在德城南的*里寨村,便是万亩桃园。每年阳春,一片片桃林、一簇簇粉红之中,一座座村庄素墙黛瓦,古朴雅致。桃林间是碧绿的小麦和开满油菜花的田野,田野里一条条羊肠小路旁长着几棵白杨。田间的农民早已不见了摇着皮鞭、赶着耕牛劳作的场景;机械耕作、观光农业和一个个倩丽的身影,在那轻雾弥漫的幽林里,温润,静谧;多少人代代渴望恬淡、安逸和宁静。

8然而,心灵的宁静,不是寻一处地理意义的武陵源,而是找一处托付灵魂的美景。也许你的桃花源是一条小河,绿草茵茵,垂柳依依?也许你的桃花源是草原蓝天下的牛羊,或是一座青山?也许你的桃花源,仅仅是一栋草房,房角挂着一只风铃,叮咚、叮咚的铃声和着室内几句诗行?也许你的桃花源是 富丽堂皇的殿堂, 抑或是环境优美的别墅 ?

9但是,我敢说:无论是谁,他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心里藏着幸福,何处不是桃花源!

1.     文章第一段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主要采用了       这种表达方式,集中笔墨描绘了明月湖公园的雨后美景,采用的写景手法有(多选)(       )

A.动静结合    B.欲扬先抑    C.**对比

D.多种修辞    E.视听结合    F.借景抒情

3.按照原文,把第6段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4.请按要求赏析。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那荷塘像一座碧绿的翡翠山子,雕刻着落玉亭、太湖石壁,还有那微波粼粼的湖水”一句。

(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晨练的老者鹤发童颜,白剑衣,绿佩剑,大红灯笼穗,舞一趟太极剑,打一趟太极拳,气韵持重,神凝气娴”一句。

5.文章结尾处说“心灵的宁静,不是寻一处地理意义的武陵源,而是找一处托付灵魂的美景”,“心里藏着幸福,何处不是桃花源!”请联系《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的内涵,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回答】

1.开篇设疑。既能引起下文,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描写  ACDE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鸡犬相闻 

4.(1)示例: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荷塘”比喻成“翡翠山子”,列举了落玉亭、太湖石壁等具体景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景物的特征,特别是“雕刻”一词,精炼、传神,极具表现力;(2)示例:此句采用对偶句式表述,上下两句相互映衬,整齐匀称,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兼顾了音乐和诗词的美感和意蕴。

5.示例:“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这种境界非常美好却不太现实,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可以寄托人类的美好向往、“托付人类的灵魂”。本文作者将这种美好的境界归结到“心境”,认为真正的“桃源”存在与人类“心灵的宁静”“心里的幸福”,在当今纷繁喧嚣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浮躁中寻得宁静,在心安处感受幸福,只有这样,才能为心灵找到真正的“栖息地”,获得心绪的自由和释放。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