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四、作文(60分)  (原创)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子张》有言曰:“学而优则仕。”...

习题库2.28W

问题详情:

四、作文(60分)  (原创)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子张》有言曰:“学而优则仕。”...

四、作文(60分)   (原创)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子张》有言曰:“学而优则仕。”近代学者陈寅恪却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一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认为,做学问者,不必仕。又有梁启超曰:“因为既做政党,便有许多不愿见的人也要见,不愿做的事也要做,得不了做学问的清净。若完全旁观畏难躲懒,自己对于国家,良心上实在过不去。”

    读了以上材料,你怎样看待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回答】

24【命题意图】主要考查立意、构思、选材、表达等综合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

读书人是社会的担当,但只有保持灵魂的自由,才不会满身媚骨。我理想中的知识分子,是屠呦呦般的身正自清,如鲁迅般的目光尖锐,但却能心系百姓国运,为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奉献自己的智慧。

国家命运与个人发展,一直是有识之士思考的哲学命题。吾读书求学,究竟为哪般?光宗耀祖?赚钱通达?为国为民?人生价值,是每一个读书人都需要思考的本源问题,也是历代名家名流矛盾痛苦的取舍关键。本题意在引发学生思考:传统观念与时代责任,先贤立身与自我关照,精神与实践等问题。命题意图关注人文*,生活*,思辨*。立足于目前普通高校招生所要求的辩*论述类文章的写作,也关心学生深层次的生命思考。学生需要在此阐明自身价值观,关注历史与时事,有的放矢地行文。本题能拓宽学生思考维度,引领人生走向,是我教育教学的理想所寓。

四、26.作文(60分)

参考立意:1、学而优,不必仕。

           2、学而优,当仕。

【例文】

学而优,不必仕

孟子曾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读书人从政的要求是进退自如,隐与仕随*随行。但同时,《论语》却又提出: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读书人的修身进学与担当精神。

这是否自相矛盾呢?

我认为这正是儒家对读书人的最高要求:潜心学习,注重修身,同时又关心国运,心系天下。学是常态,仕是形式,既修身进取,端正自身,又关心天下,一心为公,才是核心。

所以,我认为,学而优,不必仕。

心系天下,又何必纠结仕与不仕!

仕的目的是什么?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幸福和乐,这应该是所有*的最终目的。那么,如果社会已然到了这一境界,仕与不仕,又有什么区别?而如果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把持*的,当是乌合之众,有识之士从政,又谈何容易?如同一腔热血强大如孔夫子,也喟然长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那难道学优之士,仅仅是淡然旁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当然不是。我认为从不从政只是一个形式,哪怕身在*湖,依然可以心系朝堂。就如孔子,一生奔走,只为推行仁政德治。即使不从政,他也永远以一个优秀读书人的形象,在历史的政坛上屹立不倒。

学优不必仕,倒不是说一定不仕,而是不注重参政的形式。贡献智慧,心系国家,修身进学,做社会的良心,这应该是读书人最理想的境界。傅斯年曾说:“议政不参政,在历史夹缝里保持一个读书人的自由心*。”他撰文反对宋子文,最终使宋子文倒台,却坚决拒绝*的从政邀请,一辈子只是一个学者,却关心时政,大胆为民众发声。他是一位优秀学者,也是有担当的良心读书人。

梁启超担心一旦从政,便要见不愿见之人,要做不愿做之事。似乎从政有许多无奈,其实专于学问之人,若缺少斡旋之能力,白白在官场浪费时间与精力,也是不必要的。

而有些犬儒式的知识分子为了哗众取宠,竟玷污了知识分子的名称。中科院专家的“老百姓呼吸新鲜空气要纳税”,*民族博物馆馆长的“不赞成农村孩子上大学”等议案,让我们惊讶的同时,也会思考,“自古士林多媚骨”,从政,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也是一个考验。

但是,读书人的社会良心却不可以泯灭,不必仕,并不是说不关心*。做一个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是我所倡导的。各行各业的领*人物,通过*代表大会参政议政,担当起学者该有的责任,正是我们的为学为政理想。

学而优,不必仕,只要你是关心社会,高瞻远瞩,心怀仁义之人,即使身处*湖,依然可以心系天下。

关于论述类文章写作的一点思考

    2017年考试说明对于高考写作的要求是:能写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文章。

    学考与各类模拟卷,以及16年高考作文题的趋势,刚刚过去的淳安教研活动的隐*要求,尤其是议论文所避免不了的宿构材料等弊端,以及社会发展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大学的学术论文写作要求等,都显示着论述类文章写作的必要*。

    而目前一线教师对此方向比较迷惘,对议论文与论述文的界定也模糊不清,本人也常常感到不知所措。

从八月份接手17届高三以来,一直在变与不变的矛盾里忐忑不安地进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与指导。一直到十月,才下定决心进行论述文的训练。因为自己也是第一次着手,就需要摸索前行。

以下是我五个月来的做法与自己得出的一些结论,形之于文,借出卷机会,请专家指导斧正。

明方向

论述类文章与议论类文章的区别是,前者围绕一件事,由浅入深地写自己的看法;后者就材料得出论点,需论据论*。

这让我联想到以往高考卷语用题中的时事点评题,需要“提出观点,揭示实质,说明理由,写出结论”的答题步骤。也让我想到学术论文里面的基本结构:就现状提出问题——为什么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存在的疑惑。还让我想到,现代文小阅读里论述类阅读的结构特点,《*日报》时评文的语言特*等。

综合以上几个探究来源,我初步把高三考场论述文的内容确定为:

明确作文题目的话题,针对话题摆明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持此观点的理由,同时能揭示话题的实质,谈谈此类现象的解决措施等。在此基础上,把作文结构定为:

是什么(提出观点部分)

        1、简短阐释作文涉及事件;

        2、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

        3、适当有文采。

为什么(揭示实质分析原因部分):

        1、就事论事揭实质;

        2、荡开一笔析原因;

        3、深入浅出谈现状

怎么办(解决问题部分)

        1、针对问题提对策;

        2、重申观点做结尾。

勤训练

有了这样一个方向后,我们开始寻找合适题目训练,当作文里不能大量运用论据来撑起八百字时,同学们是凌乱的。但是有条不紊的逐个击破难点,还是有希望的。

难点一:结构架设。

方法一,研读例文,归纳结构。寻找典型的论述文,让学生归纳其结构,评价结构好坏,寻找让结构清晰的法宝。

方法二,列提纲。这是最能快速上手的架构方法,一周两提纲,批改用pass或no pass过关批改方式,能让学生较快建构起自己的思维。

难点二:入题不清。

方法一:研读并学写开头,引用名句、简述时事、连问造势,简括材料等,这些方法,既不会太文艺而有失论述文的理*,又能增添一点文采。

方法二:明确开头要素,要有阐述材料与清晰观点。反复训练,达到基本要求。

难点三:语言特*。

方法一:摒弃描写抒情的语句,学习因果、对比、类比、假设等论*语言;

方法二:归纳事例,巧用仿句。一定要用论据来论*,也控制在一两句话说清的范围内。

难点四:由浅入深。

怎样看出事件事物的实质,由浅入深地论述,由点到面的生发,这是目前我仍未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学生谈论问题仅仅只能停留在浅层,翻来覆去一层意思,没法深入问题本质。这个思维问题,除了每天一审题的勤训练外,我不知道如何解决。我也不确定量变能否最终带来质变。譬如,“碎片化信息有其优缺点,如何面对碎片化信息”,观点好提,但问题的实质、深入多角度看待碎片化信息,对于阅读积淀不够、阅读理解困难的我们的学生,真是太难,有的甚至什么是碎片化信息也难以理解。

所以,面对新的作文考查模式,我更要呼吁:语文,是无法用公式来套、无法用集训来速成的,她需要从小培养学科素养,在时间的酝酿里,获得那种可意而难述的境界。

知识点:材料作文

题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