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14.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初冬夜饮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习题库2.72W

问题详情:

14.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初冬夜饮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14.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1)诗题为“初冬夜饮”,结合全诗,请分析诗人是如何扣题的。

(2)前人评杜牧诗常有“抑扬顿挫之节”,此诗短短四句,也有波澜起伏,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括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

(1)第一句用典,“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第二句“侵霜”与“初冬”暗合,“烛盘”点出了冬夜秉烛独饮;第三句“一堆雪”写窗外飞雪,又点出了冬天的天气。(每点1分)

(2)第一句用典,写出了独饮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第二句实写夜饮,进一步烘托孤独凄婉之情;第三句跳开一笔,从叙事转向写景、从室内转向室外,境界大开,情绪得到进一步宣泄;结尾用问句,既与前面叙述相呼应,也从现实进入想象,思维跳荡起伏。(也可以从情感的起伏变化、叙事与描写的转换、写作空间的转移以及虚实变化等角度回答,答出一点给1分。学生答题时角度如有交叉可酌情给分。)

(3)仕途失意的悲愤;客居他乡的凄清孤寂;漂泊无依的愁苦;疾病缠身的痛苦。(每点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明确要求“分析诗人是如何扣题”,这里有一个暗示“扣题”,那也就是说,诗歌中所写应都是与“初冬夜饮”有关,考生只要找到与之相关联的地方即可。“淮阳多病偶求欢”,用汉代汲黯自喻。《汉书·汲黯传》:汲黯因屡谏而出为东海太守,“多病,卧*内不出”。后徙为淮阳太守,“黯付谢不受印绶,诏数强予,然后奉诏。召上殿,黯泣曰:‘……臣常有*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求欢:指饮酒。“客袖侵霜与烛盘”,“霜”与题中的“冬”相合,“烛盘”贴合诗题中的“夜”。“砌下梨花一堆雪”,“一堆雪”交代夜饮的环境,同时与诗题中的“冬”相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其实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首先应审清标题,明确标题的含义,“初冬夜饮”,此处既交代了季节、时间、事件。然后浏览诗歌,找出与诗歌标题有关的内容,比如与季节、时间、事件相关的内容,最后逐一进行分析,如使用了手法、技巧,则要点明。说白了,就是将诗歌的内容往标题上“靠”。

(2)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抑扬顿挫”“有波澜起伏”,这其实是变相考查诗歌的情感思路。此诗首句用典,点明独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有笼盖全篇的作用。次句承上实写夜饮,在叙事中进一步烘托忧伤凄惋的情怀。第三句一笔宕开,用写景衬托一下,不仅使全诗顿生波澜,也使第四句的感叹更其沉重有力。妙在最后又以问语出之,与前面三个陈述句相映照,更觉音情顿挫,唱叹有致,使结尾有如“撞钟”,清音不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考生很害怕此类题目,认为无从下手。首先应注意审题,审出要求,审明答题的方向。题干中说的是“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这是考查诗歌的思路。然后要明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答题模式:先概述诗句的内容,再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最后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说明思想感情。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淮阳多病偶求欢”,在这句诗中诗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的。“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遣,今夜只好借酒浇愁,以求片刻慰藉。这一句语意沉痛而措辞委婉。第二句“客袖侵霜与烛盘”,进一步抒写作客他乡的失意情怀。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形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霜”,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迁徙之苦,只此四字,总括了多年来的游宦生涯所饱含的**。“烛盘”,则关合题面中的“夜饮”,真是语不虚设。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上两句写室内饮酒,第三句忽然*入写景:“砌下梨花一堆雪”,是独具匠心的。看来诗人独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他罢酒辍饮,凭栏而立,但见朔风阵阵,暮雪纷纷,那阶下积雪象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此处看似纯写景*,实则情因景生,寓情于景,包孕极为丰富。诗人烛下独饮,本已孤凄不堪,现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他身世茫茫之感,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时又不知将身在何处。“明年谁此凭栏杆?”这一反问,凝聚着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是很能令人深思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信息,也有一些显*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