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西风胡杨潘岳①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

习题库2.82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西风胡杨潘岳①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西风胡杨

潘岳

①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愤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以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曲英雄逐霸的故事,一支飙忽在天边的如诉如泣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②金黄之美,属于秋天。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新疆,新疆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塔里木。我去了塔里木。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林。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它是神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它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

④胡杨,是我生平所见最包容的树。包容了天与地,包容了人与自然。胡杨林中有梭梭草、甘草、骆驼草,它们*共生。容与和,正是儒学的真髓。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竟能深达二十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如同我们*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雪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⑤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个悲天悯人的冬天童话,一种凛凛然,士为知己而死的气节。

⑥胡杨并不孤独。在胡杨林前面生着一丛丛、一团团、茸茸的、淡淡的、柔柔的红柳。她们是胡杨的红颜知己。她们面对着肆虐的狂沙,背倚着心爱的胡杨,一样地坚韧不退,一样地忍饥挨渴。这又使我想起远在天涯海角,与胡杨同一属种的兄弟,他们是红树林。与胡杨一样,他们生下来就注定要保卫海岸,注定要为身后的繁华人世而牺牲,注定要抛弃一切虚名俗利,注定长得俊美,生得高贵,活得清白,死得忠诚。

⑦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为大片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三十六国的西域文明。拓荒与争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今天,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

⑧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那怕仅仅一滴,也许这泪水能化成细雨救活胡杨。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选自《*日报》2004年10月7日,有删改)

8.文章第一段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写胡杨的同时,也写了红柳、红树林,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9.如何理解“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这句话的意思?

10.文章结尾作者写“我祈求上苍的泪,那怕仅仅一滴,也许这泪水能化成细雨救活胡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全文作答。

【回答】

8.悲壮、苍凉。为写胡杨坚韧、悲壮的特点作铺垫,增加文章的历史感(或“厚重感”等)说明胡杨并不孤独(意思近即可)。衬托(或“表现”等词均可)胡杨有着与红柳、红树林一样的高贵、清白、忠诚的品质

9.

①胡杨孕育了中华文明(或“西域文明”)。

②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胡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意思相近即可)。

10.

①表现了作者对胡杨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②作者对人为的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的状况(或“西域文明的流失”)表示深沉的忧虑;

③作者深切地期望人们能关爱胡杨,使中华文明(或“西域文明”)连绵不息(或“延续发展”等皆可)(答到其中两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8.题干问的是“文章第一段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写胡杨的同时,也写了红柳、红树林,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通读文段可以发现此段是关于环境的描写,“都以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景物的特征是“悲壮、苍凉”,且位于文章第一段,为写胡杨坚韧、悲壮的特点作铺垫,增加文章的历史感(或“厚重感”),同时能够说明“胡杨并不孤独”。“作者写胡杨的同时,也写了红柳、红树林”是为了衬托胡杨,“她们面对着肆虐的狂沙,背倚着心爱的胡杨,一样地坚韧不退,一样地忍饥挨渴。这又使我想起远在天涯海角,与胡杨同一属种的兄弟,他们是红树林。与胡杨一样,他们生下来就注定要保卫海岸,注定要为身后的繁华人世而牺牲,注定要抛弃一切虚名俗利,注定长得俊美,生得高贵,活得清白,死得忠诚”他们有一样的高贵、清白、忠诚的品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语句、段落作用分析题总结:作用分析题主要是针对分析综合考点而设置的常见题型。要做好这种题型,须从三个方面建立模式:

1.知识模式(储备)(1)句段常见作用: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或总结上文,眉目清楚;或引出下文,脉胳有致;或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或前呼后应,结构谨严;或点明(深化、升华)主旨,激人深思。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材料对主体*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思维模式。(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     人,景     情,事     理),由……转而写到……(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9.题干问的是“如何理解‘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这句话的意思”本题为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答题时先确定答题语境,本句位于文章倒数第二段开头,紧接着阐述的是“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今天,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因此可从胡杨所具有的精神入手思考。结合文中原句回答也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理解句子题两类题型:一是句子的含义理解。二是句子的作用理解。考查实质: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的直白的语言。 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小结方法1.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解题步骤:第一步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分析文中是哪里使用、怎样使用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格式化:手法+作用。形式(修辞格)+内容(如何运用的)+情感。如本题可结合文章倒数第二段,从胡杨所具有的精神入手思考。结合文中原句回答也可。

10.题干问的是“文章结尾作者写‘我祈求上苍的泪,那怕仅仅一滴,也许这泪水能化成细雨救活胡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全文作答”这是考查情感,“祈求”、“想哭”等词语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流露。答题范围是全文:从文章标题及文中“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胡杨,秋天最美的树”“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胡杨,是我生平所见最包容的树”“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注定要为身后的繁华人世而牺牲,注定要抛弃一切虚名俗利,注定长得俊美,生得高贵,活得清白,死得忠诚”“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今天,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我祈求上苍的泪,那怕仅仅一滴,也许这泪水能化成细雨救活胡杨。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可得出对胡杨由衷的赞美和敬重之情,对大自然的关注,对人为的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的状况深沉的忧虑,以及一种深切期望。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情感把握:1.找“要素”。阅读叙事*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①文中的*句;②篇末的结束语;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或者说,可以总结如下(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如本文为写物散文,以胡杨为写作线索,抒情就是在以咏胡杨的基础上进行,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祈求”、“想哭”等词语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流露。从文中可得出对胡杨由衷的赞美和敬重之情,对大自然的关注,对人为的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的状况深沉的忧虑,以及一种深切期望。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