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古诗中的地理   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势越高,气温就越低。故有苏轼“高处不胜寒”之句。如庐山牯...

习题库2.67W

问题详情:

古诗中的地理   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势越高,气温就越低。故有苏轼“高处不胜寒”之句。如庐山牯...

古诗中的地理

    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势越高,气温就越低。故有苏轼“高处不胜寒”之句。如庐山牯岭,夏季气温比山下九*低7℃。“                ”就说明了农历四月山下九*芳菲已尽,而山上桃花却刚刚盛开的景象。沈括的“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欧阳修的“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等诗句,都说明山上气温低于山下。

    ②水热条件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会出现不同自然景观,(*)高山垂直地带*显著。在横断山区就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③山脉的走向是导致各地气候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我国季风区的范围就是以多座南北走向的山脉为分界,故有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而东西走向山脉往往是热量带的分界,如“                 ”反映山脉南北坡景观迥然而异。

    ④我国地形西高东低,落差很大,古诗中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春水向东流”之句说明河流的流向。(乙)长*上游流经峡谷地带,地势陡峻,水流湍急,“千里*陵一日还”的描写形象而生动。长*由峡谷进入(*)东部平原地带,地势低平,河床开阔,李白用“山随平野尽,*入大荒流”一句,将长*这种山原分野的地理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⑤诗中有了“地理”,诗歌也因之而增*。    

1.选出下面符合文意、衔接得当的诗句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上。(答卷上按顺序只填序号)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岭前桃花岭后雪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下面两句古诗分别体现了文中哪种自然景观的特点?[选择(*)、(乙)、(*)中的一个并用序号回答]

    “山腰百花山上雪,河谷炎热穿单衣”体现的是_______。

“轻舟已过万重山”体现的是_______。

3.第①节“沈括的 ‘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欧阳修的‘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等诗句,都说明山上气温低于山下。”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而东西走向山脉往往是热量带的分界。

答:                                                                            

                                                                             

(2).据保守估计(A),这六个地区的物种到2050年将消失15%至37%,即平均(B)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

答:(A)                                                                          

                                                                             

答:(B)                                                                         

                                                                             

 

【回答】

1. B

    C

2. “山腰百花山上雪,河谷炎热穿单衣”体现的是:*

“轻舟已过万重山”体现的是:乙

3.作引用。形象生动地说明山上气温低于山下。

4. (1).不能。因为“往往”是常常的意思,说明普遍如此,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删去后就变成全部如此了。

(2).(A) 不能。因为“据……估计”表示推测,说明不是确切数字,删去后就太肯定了,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B)不能。“平均”说明这六个地区物种灭绝的百分比不完全相同,从15%至37% 不等,删除后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