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书籍语录 > 

《批评官员的尺度》经典语录

《批评官员的尺度》经典语录

关于作者:

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1927年3月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学院。曾任《纽约时报》周日版编辑(1948-1952)、驻华盛顿司法事务报道记者(1955-1964)、伦敦记者站主任(1965-1972)、专栏作者(1969-2001),目前是《纽约书评》专栏作者。1955年、1963年两度获普利策奖。刘易斯曾在哈佛大学执教(1974-*),并自1982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麦迪逊讲席”教授,讲授第一修正案与新闻自由。著有《吉迪恩的号角》(Gideon’s Trumpet)、《十年人物:第二次美国*》(Portrait of a Decade: The Second American Revolution)、《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 Hate: 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刘易斯的妻子是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玛格丽特•马歇尔,两人现居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关于译者:

何帆,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现为最高*法院法官。著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法律出版社,2010)、《刑事没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基本思路》(*法制出版社,2007),译有《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上海三联,2010)、《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路》(*法制出版社,2011)、《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上海三联,2009)、《玩转*:美国大法官眼中的司法与*》(法律出版社,2011)。主编有“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传记译丛”。曾为《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看历史》杂志专栏作者。

译者豆瓣地址:


经典语录

宪法保护的表达 自由权利,在这个人口众多,日趋多元的社会里,无疑是一剂良*。创设这一权利,就是为了解除*对公共讨论施加的种种限制,将讨论何种议题的决定权,最大限度交到我们每个人手中。……允许这一自由的存在,或许会导致尘世喧嚣,杂音纷扰,各类不*之声不绝于耳,有时甚至会有一些冒犯*的言论。但是,在既定规范之下,这些仅是扩大公共讨论范围导致的一点点副作用罢了。容许空气中充满不*的声音,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力量的象征。

宗教、*信仰是常常发生尖锐对立的领域:一个人的坚定笃信,可能被他人视为无稽之谈。据我们所知,为了说服别人接受他的观点,有些人会用夸张甚至虚假的陈述,去贬低那些显赫的宗教或政界人物。但是历史给我们这个国家的*带来的启示是:尽管存在滥用自由的现象,但从长远来看,这些自由在一个*的国家,对于促成开明的公*见和正当的公民行为,可谓至关重要。

多数人仍然认为,事前限制有时比事后追惩更具钳制力。对一个出版物申请事前禁令,法官一人即可作出决定,但若想对出版者进行刑事追诉,必须由陪审团定罪。况且,出版物出炉前,若想阻止其发行,申请人可以向法官渲染夸大出版后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但是,当事人如果在出版后提起诉讼,相关言论是否确实引发严重后果,已是世人皆知之事。

正确结论来自多元化的声音,而不是权威的选择。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一看法现在和将来都是无稽之谈,然而,我们却把它当作决定命运的赌注。

对社会危害的恐惧,不能成为*言论自由和*自由的正当接口。当年,人们还因为害怕女巫,而烧死女人。言论的一大职能,就是将人们从非理*恐惧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想要*限制言论的正当*,必须存在合理的依据,*一旦施行言论自由,将导致恶劣后果。同时,还必须合情合理地令人相信,这种危险迫在眉睫……

首先,那些被迫噤声者,言说的可能是真理。否认这一点,意味着我们假设自己永远正确。其次,就算那些噤声之语存在错谬,但也可能,而且通常是,包含部分真理。任何普遍意见,又或主流观点,都不可能囊括全部真理,只有让各种观点彼此辩驳印*,真理才会越辩越明。第三,就算我们相信眼前的意见都是真理,若不容它接受对立意见的挑战和检验,人们对待这一意见的态度,将如同保留偏见,对它的理*依据将缺少领会和感知

但是,当人们意识到,时间已消磨诸多斗志,他们才会更加相信,达到心中至善的最好方式,是不同思想的自由交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确定一种思想是否真理,就应让他在思想市场的竞争中接受检验。也仅有真理,才能让我们梦想成真。

我们都是共和党人,我们也都是联邦党人,如果我们当中有任何人试图另联邦解体,或者改变共和政体,就让他们不受任何干扰地畅所欲言吧。容忍错误意见的存在,让不同观点辩驳交锋,正是我们得以安全的基石。

无论如何这正是美国宪法的基本理论。这是一场实验,正如人生就是一场实验。即使并非每天如此,但是,我们每年都会将自己的命运托付给某些建立在不完美理论上的预言。当那场实验成为我们制度的一部分时,我们应当对某种做法时刻保持*惕,那就是对那些我们深恶痛绝,甚至认为罪该万死的言论的不当遏制,除非这种言论迫在眉睫地威胁到合法紧迫的立法目的,唯有及时遏制,方可挽救国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