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实用类文本阅读慷慨掷此生在*,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都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

习题库1.37W

问题详情:

实用类文本阅读慷慨掷此生在*,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都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

实用类文本阅读

慷慨掷此生

在*,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都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苏省金坛县。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因家计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自学,用五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8岁时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命,却落下左腿残疾。这个劫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一心攻读数学的信念。

1929年12月,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杂志到了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培养。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日等语言。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就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微积分。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

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18篇论文。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途中,他在《致*全体留美学生的*》中说:“锦城虽乐,不如回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他留在美国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

回国后,华罗庚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还受命筹建中科院数学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此后几年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华罗庚选拔人才十分严格,他点明调到*来的学生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世界的陈景润。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之后说:“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有了他的提携,我才有今天。”

华罗庚曾说,早年在抗战时期虽然遇有劫难,条件艰苦,为数学读书做研究还是光荣的事;但*的劫难却使他“图书馆也不让进,十几年看不到文献”。因为无法割舍对数学的热爱,*中华罗庚在《*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要用数学方法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牢记把方法交给群众”的主张。这成为此后20多年间华罗庚放弃纯粹数学研究、投入数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他心甘情愿下基层,甚至还有许多当年的工人记得华罗庚边折纸条边讲黄金分割的情景。*结束后,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广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选法和统筹法。

生命的最后几年,华罗庚到英、美、港等地做学术访问,接受了许多迟来的荣誉。1985年6月12日下午,华罗庚在东京大学讲学,为省去翻译时间,他直接用英语讲了65分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坐下来接受鲜花时,华罗庚突发心肌梗塞……

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带着对祖国、对数学的热爱,实践了他在自己的诗中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普及许下的诺言:慷慨掷此身。

(节选自《文史参考》)

相关链接

① “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苦一分才。” ——华罗庚《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

②他读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孙玉祥《那代人的风采》)

25.(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华罗庚凭借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和他曾经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成为广为人知的数学家。

B.钱伟长的回忆表明,华罗庚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与其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广泛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是分不开的。

C.华罗庚在人生中遇到前两个“劫难”时,仍然能学习和研究心爱的数学,但*带来的第三个“劫难”,却使他难有作为。

D.从华罗庚所写的诗和《致*全体留美学生的*》中的语言来看,身为数学家的华罗庚,诗文上的功底也非同一般。

E 从自学数学课程到成为清华教授,直至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仍然创造了令人感奋的人生。

26.华罗庚热爱数学的执着精神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27.华罗庚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中赋有数学学习的励志诗。诗中涉及了哪个寓言故事?表达了怎样的劝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

25.(5分)E.3分,D.2分,A.1分;答B.C不给分。

26.(6分)①初中毕业辍学后,依然坚持自学数学课程;②身落残疾后,更坚定了一心攻读数学的信念;③*期间,适时转而投入数学方法的普及工作。(6分,每点2分。*部分需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如有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7.(6分)①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1分)②要不畏数学学习和研究的艰难;要抱定有所成就的信心和勇气;以勤奋的训练去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坚持埋头苦干最重要;要有*精神,不要被智叟那样的人干扰。(5分)

【解析】

25.试题分析:B项“钱伟长的回忆表明”的内容有误。应该是突出华罗庚具有的实力和努力对他能够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的重要*。而非“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广泛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C项“但*带来的第三个“劫难”,却使他难有作为。”说法有误。“*中华罗庚在《*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要用数学方法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牢记把方法交给群众”的主张”“ 投入数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如本题B项中第6节就具体写了*期间他的作为和贡献。并非题干中所说“难有作为”,明显的曲解文意,这样的错误,只要对应原文即可发现。

26.试题分析:题目问“华罗庚热爱数学的执着精神体现在哪些地方?”考查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读文本,找出能表现他热爱数学执着精神的答题区间。“初中毕业后……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自学”“ 用五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概括为第一点:初中毕业辍学后,依然坚持自学数学课程。“左腿残疾……让华罗庚坚定了一心攻读数学的信念。”概括为第二点:身落残疾后,更坚定了一心攻读数学的信念。“因为无法割舍对数学的热爱……投入数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概括为第三点:*期间,适时转而投入数学方法的普及工作。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筛选整合信息,答题策略:①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②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③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①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② 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③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7.试题分析:第一问,诗中涉及了哪个寓言故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一问来自文后相关链接内容,其中“愚公智叟”表明是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第二问,表达了怎样的劝勉?考查材料在内容方面的作用。结合材料中的“从拙中来”“ 积久”“ 发白”“ 埋头苦干”“ 熟练生出百巧”“ 勤能补拙”“ 一分*苦一分才”可以总结出*要点,要注意不漏点,漏点即漏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该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段意,提炼主要观点的能力。归纳概括段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通读全文,了解段落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2.寻找中心句。在语段中能反映全段内容的句子叫中心句。它常常出现在语段的开头或结尾,对全段起着概括的作用,可以直接用这个中心句作段意。3.抓重点词语。在有些段落中,往往有一些关键*词语,抓住这些词语,把它们联系起来,就可以作为段意。4.寻找过渡句。段落中的过渡句,有时也可以作为段意,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启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该题两问相对简单,愚公移山的故事很容易看出来,因为其中有“愚公智叟”,第二问*区间比较集中,学生不用到全文中寻找概括,而且材料意思浅显易懂。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