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幼笃学,中进士第,累迁河阳节度判官。戚平奏疏,言当今...

习题库9.83K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幼笃学,中进士第,累迁河阳节度判官。戚平奏疏,言当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幼笃学,中进士第,累迁河阳节度判官。戚平奏疏,言当今‍要务,真宗异之,召试舍人院,权右正言。献《凤度箴》,出知剑州。逾年,召试中书,加直史馆,‍面赐五品服,判三司开拆司。

*南旱,与李防分路安抚。及还,权管京东转运使事。周伯星见,司天以瑞奏,群臣伏*‍称贺。知白以为人君当修德应天,而星之见伏无所系,因陈治道之要。帝谓宰臣日:“知白可‍谓乃心朝廷矣。”东封,进右司谏。又言:“咸平中,河湟未平,臣尝请罢郡国所上祥瑞。今天下‍无事,灵贶并至,望以《泰山诸瑞图》置玉清昭应宫,其副藏秘*。”

陕西饥,命按巡之。寻知*州。会关右流佣至境,知白既发仓廪,又募民出粟以济。擢龙‍图*待制、知审官院,再迁尚书工部郎中,使契丹。知白以朝廷制官,重内轻外,为引唐李峤议‍迁台*典藩酃,乃自请补外,不许,遂命纠察在京刑狱,固请,知青州。还京师,求领国子监。帝曰:“知白岂倦于处剧邪?”宰臣言:“知白更践中外,未尝为身谋。”乃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拜给事中、参知政事。

时王钦若为相,知白论议多相失,因称疾辞位,罢为刑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知大名府。‍及钦若分司南京,宰相丁谓索恶钦若,徙知白南京留守,意其报怨。既至,待钦若加厚。谓怒.‍复徙知白亳州,迁兵部。仁宗即位,进尚书右丞,为枢密副使,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会灵观使、集贤殿大学士。时进士唱第,赐《中庸篇》,中书上其本,乃命知白进读,至修身治家‍之道,必反复陈之。

知白在相位,慎名器,无毫发私。常以盛满为戒,虽显贵,其清约如寒士。然体素赢,忧畏‍日侵,在中书忽感风眩,舆归第。帝亲问疾,不能语,薨。为罢上巳宴,赠太傅、中书令。礼官‍谢绛议谥文节,御史王嘉言言:“知白守道徇公,当官不挠,可谓正矣,谥文正。”王曾日:“文节,‍美谥矣。”遂不改。

    (节选自《宋史>)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还,权管京东转运使事。    权:权力

 B.因陈治遭之要                要:关键

 C.及钦若分司南京              司:主管

 D.在中书忽感风眩,舆归第      第:府第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又募民出粟以济

  A.

      斧斤以时入山林

      徙知白南京留守,意其报怨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知白岂倦于处剧邪?

 C.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中书上其本,乃命知白进读

 D...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张知白“可谓正矣”的一组是(    )

 ①言当今要务,真宗异之  ②知白以为人君当修德应天,而星之见伏无所系  ③知白更践‍中外,未尝为身谋  ④既至,待钦若加厚  ⑤知白在相位,慎名器,无毫发私  ⑥虽显贵,‍其清约如寒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④

1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上周伯星出现,司天把它作为祥瑞之事向皇上上奏,大臣们也都相互庆贺,只有张知‍白认为国君应当实行德政才能符合上天的旨意,跟星象的出现没有任何关系。

B.张知白认为朝廷的官制,重视京官而轻视外官,并引用唐朝李峤的议论建议朝廷的台*‍重臣都要兼管地方,得罪了很多人,最终被外放为青州知州。

C.张知白与王钦若的意见经常不一致,并因此被免官,宰相丁谓讨厌王钦若,就把张知白‍调任南京留守,让他报复王钦若,但他却对王钦若很优厚,让丁谓很生气。

D.张知白任宰相时,非常注意等级仪制,清廉简约如同贫寒之士,但他的身体一向虚弱,在‍中书任上生病后,皇上也亲自探问。去世时,皇上把上巳宴都停止了。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知白既发仓廪,又募民出粟以济。(3分)

 (2)遂命纠察在京刑狱,固请,知青州。(3分)

【回答】

13.A

14.D

15.D

16.B

17.(1)张知白已经打开了粮仓,又招募百姓拿出粮食加以救济。

(2)就任命他纠察在京的刑事案件,他坚决请求,任青州知州。‍

【解析】

13.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的正确与否。A项,权,暂时主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A项前一个“以”,连词,表目的;后一个“以”,介词,按照。B项前一个“其”,代词,他;后一个“其”,副词,表祈使语气。C项前一个“于”,介词,对于;后一个“于”,介词,表比较。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句是说其才匏;⑥句是说其清廉。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得罪了很多人,最终被外放为青州知州”属于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既”“募”各1分,大意1分;(2)“狱”“固”各1分,大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幼年酷爱学习,考中进士,经多次升迁任河阳节度判官。咸‍平年间上疏,议论当今最重要的事务,真宗认为他不同一般,奉召应试舍人院,代理右正言。‍敬献《凤康箴》,出京任剑州知府。过了一年,奉召考试中书,兼任直史馆,真宗亲自给他赐予五品官服,判三司开拆司。

*南发生干旱,张知白与李防分路安顿抚恤。回到京师后,暂时主管京东转运使事。周‍‍伯星出现,司天将它作为祥瑞上奏,大臣们跪伏在*下相庆贺。张知白认为人君应当实行德‍政来符合上天的旨意,而星象的出没与此没有任何关系,张知白于是就陈述治国之道的关键。‍真宗对宰相辅臣说:“张知白可以说是关心朝廷了。”真宗东封泰山,张知白任右司谏。张知白‍又进言说:“成平年间,河湟还没有平定,我曾经请求罢除郡国所敬献的祥瑞。如今天下平安,‍神灵赐福一起到来,希望将《泰山诸瑞图》放置在玉清昭应宫,将副本收藏在秘*。”‍

陕西发生饥荒,朝廷命令他按察巡视。不久任*州知州。正值关右流民到达*州,张知‍白已经打开了粮仓,又征求百姓拿出粮食加以救济。提升为龙图*待制、知审官院,再升任尚‍书工部郎中,出使契丹。张知白认为朝廷的官制,重视京官而轻视外官,给朝廷推荐唐李峤建‍议让台*主管属国郡县的做法,就自己上疏请求出京补官,未获批准,(朝廷)就任命他纠察在‍京的刑事案件,他坚决请求离开京师外补,于是任青州知州。回到京师,请求主管国子监。真‍宗说:“张知白难道是厌倦处理烦难事务了吗?”宰臣说:“张知白历任朝廷内外官职,不曾为自‍己作过任何谋划。”于是张知白被升任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授予给事中、参知政事。‍当时王钦若任宰相,涨知白与王钦若的意见经常不一致,于是声称有病而辞去官位,被免‍为刑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知大名府。等到王钦若分管南京,宰相丁谓一直讨厌王钦若,就‍将张知白调任南京留守,以期他报复怨恨。张知白到任后,对王钦若却更加优厚。丁谓十分‍气愤,又将张知白调任亳州,升为兵部。仁宗即位后,张知白进升尚书右丞,为枢密副使,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会灵观使、集贤殿大学士。当时呼名召见登弟进士,赐《中庸篇》,‍中书递上本子,就命张知白进行讲读,讲到修身治家的道理,他一定反复陈述。‍张知白任宰相,谨慎地对待等级仪制,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常常以盛满作为*戒,虽然‍身为显贵,但清廉简约如同贫寒之士。张知白身体一向虚弱,忧虑畏惧日渐侵袭,在任中书时‍突然中风目眩,乘车回到府第。皇帝亲自探问病情,张知白不能说话,去世。为此,皇帝停止‍了上已宴,追赠太傅、中书令。礼官谢绛建议授予张知白谥号“文节”,御史王嘉言说:“张知白‍守道为公,任官不屈从,可以说是正直了,应赠谥号‘文正’。”王曾说:“‘文节’,是一个美好的‍谥号了。”于是不改变。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