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2019·苏州)阅读文章,完成题目。淤泥偏自出芙蓉我之爱莲,初与别人相同,是因观其盛开,恋羡其花纯洁、其叶圆...

习题库2.17W

问题详情:

(2019·苏州)阅读文章,完成题目。淤泥偏自出芙蓉我之爱莲,初与别人相同,是因观其盛开,恋羡其花纯洁、其叶圆...

(2019·苏州)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淤泥偏自出芙蓉

我之爱莲,初与别人相同,是因观其盛开,恋羡其花纯洁、其叶圆碧、其香清远。其花,纳兰状为“白裁肪玉瓣,红翦*霞笺”;其叶,东坡喻成“重重青盖”,诚斋夸作“接叶连天无穷碧”;至于其香,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

我之爱莲,后又进了一层,是因读《爱莲说》称其“花之君子者也”,得以因物及人、由目入心,实现了从视觉、嗅觉到心境的升格。

莲花与君子的相同处,周敦颐只用三句话便道中、道全了。第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君子即便身处污浊动荡之境,但心始终高洁稳正,不受污染,不为矫饰,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器”;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内心通达、气脉正直,不会倚靠附和,不会攀缘拉拢,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党”;第三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君子腹有诗书,故而气质洁净,声息清新,这就是孔子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曾抄写、诵读《爱莲说》无数遍,每至文末“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时,都不禁脱口而出:“我!”随后发出一声叹息,叹息与周敦颐相隔了近千年,不能同他一道,前去赏莲。

据闻周敦颐为了赏莲,特命人挖了个大大的池塘,池塘中心置小亭一座,以九曲桥相通,以便从各个角度、近距离地观赏。我猜周敦颐赏莲时,可能独自一人,方出此言;即使有人伴随,却对他的爱莲之切、知莲之深,未必懂得,这反倒增了他的孤独。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此番心境,还可再溯千年以上。屈原钟爱鲜花香草,曾让山鬼披薜荔、配女萝,又用各类花卉饰满了湘君与湘夫人相会的房间,其中就有莲叶。而他自己,则“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作为“离骚”的装束。这身装束,自然难以被人理解,所以屈原紧接着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孤独之强之烈,直到了使他绝望自尽的程度。我想屈原之所以选择投水,是想从一个君子变成一朵莲花吧。君子和莲花的区别,只是一个在大地上,一个在水*。

我之所以爱莲,先是慕其有君子之质,后是发现其有艺术之境。当然,泛泛而言,所有的花儿都可比作艺术;但我以为唯有莲花,最能揭示艺术的真谛。第一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艺术当予人以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使所思澄澈、所感幽远;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艺术以通透简约为高,以含蓄蕴藉为尚,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者方为妙境上品;第三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其他花儿只需如常孕育、萌生开放,期间未尝有太多的曲折艰难,好比从人间顺利升入天堂;唯独莲花,生于淤泥之中,必须先突围后方可孕育生长,恰似先要从地狱来到人间,然后进入天堂。艺术亦像莲花,生来便在淤泥之中。艺术要像莲花,须在淤泥里、也只能在淤泥里汲取营养、积攒力量。莲花将根向下扎入淤泥,为的恰恰是向上生长,当终于开出花来时,必向上空高高擎起,离得淤泥越远越好。艺术同理,其生存需要金钱的滋养,但她的目的,恰恰是离金钱越远越好。

反过来说,也是淤泥成就了莲花、困境成就了君子……

生活的种种苦难、人生的种种坎坷,都能给人以最有成效的磨砺,如泰戈尔所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试想若不是流亡一生、若没有贫困半世,就不会有八大山人、板桥居士及其传世之作了。既然君子、艺术皆与莲花相类,那么两者必然互通,即君子可成就艺术、艺术也可成就君子。君子有了艺术,可以不再过于孤独。八大山人遭遇国破家亡,心中悲凄,却以书画遣怀。他画莲花,寥寥数笔便神完气足,这莲花就是他的化身。板桥居士曾咏过一朵入秋方开的莲花:“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这朵莲花便是他的化身,不是不想顺时应序,只因困顿太久、积攒太难,故而开得稍迟一些罢了。

淤泥偏自出芙蓉,代有前贤为此钟。屈子衣裳逐水去,周生笔墨待人逢。从来孤独皆难耐,当是艺文最适从。初夏深秋俱恰好,何妨盛放在春冬。

(选自2018年7月23日《新民晚报》,作者胡晓*,有删改)

1.下面哪一项所咏之花与“白裁脂玉瓣,红翦*霞笺”不同?(     )

A.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C.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D.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2.下面这段文字中也有描写荷香的,与文章第一段中曹寅的描述进行比较,简要分析它们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和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说说你如何理解“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作者看来,优秀的艺术作品具备哪些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文题“淤泥偏自出芙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在本文的语言环境下,很明显,题干中的““白裁肪玉瓣,红翦*霞笺”,见文中,讲的“莲花”;A项“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由“瑶池”可知应该描绘的是生活在水中的莲花;C项“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中的“移舟”“水溅”这些词语可知所描写的也是生活在水中的莲。D项“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语出五代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由“菡萏”一词可知也是描写的莲。B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北宋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的名句,是描写梅花的。*选B。

2.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语言通俗而意味无穷;朱自清把香味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打通了人们的嗅觉和听觉,新颖而独特。

解析:本题通过比较阅读,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赏析。描写荷花的香味,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语言通俗,却不乏清新;朱自清“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以听觉描绘嗅觉,新颖独特。

3.君子是学问和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的人。他们的孤独不仅仅是指缺乏与之共处的人,更是指缺乏心灵深处志同道合的人。周敦颐感叹同他一样爱莲之高洁的人很少,苏轼感叹不汲汲于名利,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很少。他们的孤独感是对“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的最好诠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本题则给出了周敦颐和苏轼的感叹,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这二人恰恰是为“君子”做诠释。所以,答题思路较为明确:解释“君子”的内涵——是学问和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人;紧扣“孤独”来具体分析“君子”——他们的孤独不仅仅是缺乏与之共处的人,更是指缺乏心灵深处志同道合的人;最后以周敦颐和苏轼来具体注解。

4.予人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通透简约,含蓄蕴藉;须在困境中汲取营养,积攒力量;有所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从“我之所以爱莲,先是慕其有君子之质,后是发现其有艺术之境”开始,便是写优秀的艺术作品的特*,文中有以下几处:“第一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艺术当予人以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使所思澄澈、所感幽远”,讲的是“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艺术以通透简约为高,以含蓄蕴藉为尚,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者方为妙境上品”,讲的是“通透简约、含蓄蕴藉”;“第三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其他花儿只需如常孕育、萌生开放,期间未尝有太多的曲折艰难,好比从人间顺利升入天堂”“艺术要像莲花,须在淤泥里、也只能在淤泥里汲取营养、积攒力量”,讲的是“在困境中汲取营养,积攒力量”;“……试想若不是流亡一生、若没有贫困半世,就不会有八大山人、板桥居士及其传世之作了”,则在讲“突破”。

5.强调了淤泥给予芙蓉营养和力量,成就了芙蓉;困境也如淤泥,磨砺并成就了君子和艺术。由此启迪人们要直面困境,勇于接受磨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的理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回答此题,应侧重从文章内容来分析。1-4段,强调淤泥之于芙蓉的作用——给予营养和力量;5-6段,从“君子之质”,谈到“艺术之境”——困境如淤泥,磨砺并成就了君子和艺术;全文启迪人们要勇于面对困境,积极进取。联系文章的内容来理解文章的标题就比较简单了。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