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站

位置:首页 > 习题库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

习题库3.12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孟頫与阿刺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二 十 九 年 出 济 南 路 总 管 府 事 时 总 管 阙 孟 頫 独 署 府 事 有 元 掀 儿 者 役 于 盐 场 不 胜 艰 苦 因 逃 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

9.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搜访遗逸于*南              遗逸:(前朝)遗留的隐逸者。

B.自杀者相属                 相属:相连,相继。

C.以字呼之而不名              不名:不直呼名字。

D.不知其经济之学              经济:经营,管理。

10.对文中第二段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D.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他看书过目成诵,写文章一挥而就;尚书省刚设立,他便承旨起草诏书,受到皇帝赞赏。

B.赵孟頫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元掀儿的父亲诬告他人,被诬告的人也已认罪,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心审理,真相大白,受到人们称赞。

C.赵孟頫见识过人,体恤百姓。他分析赵全案件,认为王虎臣难以秉公办理,不宜派去查案;劝阿剌浑撒里上奏免除百姓钱粮,得到皇帝应允。

D.赵孟頫文学、书画闻名天下,*才华常被忽略。皇帝称赞他可与李白、苏轼相比,他的书法作品被天竺国视为宝物,*才能却少被提及。

12.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

(2)又尝称孟頫*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回答】

9.D

10.C

11.B

12.(1)(5分)赵全的问题当然(原本,本来)应该查问,但王虎臣以前曾任该地的长官,多次强行买下别人田地,又纵容他的门客获取不法的利益。赵全多次与他争论,王虎臣怨恨他。【 “固”(当然;原本,本来)、“数”、“怨”各1分,大意2分】

(2)(5分)(元仁宗)又曾经称赞赵孟頫品行纯洁端正,学识丰富,见闻广博,广泛通晓佛、道两教学说的要义,别人都不可与他比拟。(“*履(*行,品行)”“旁通(广通)”“旨” 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经济:经世济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具体来讲是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层级为B。该类题可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①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②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语,之后找宾语。

③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更高。

④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⑤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及位置的相对固定*,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心审理,真相大白”错,应该是“孟頫疑其冤,留弗决”即孟頫怀疑这是一起冤案,于是压下来没有判决。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2.

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固”译为“本来”、 “数”译为“多次”、“怨”译为“怨恨”。(2)句中关键词“*履”译为“品行”、“旁通”译为“广通”、“ 旨”译为“要义”。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参考】   

赵孟頫字子昂,自幼聪明敏捷,看书过目就能背诵出来,写文章拿起笔立即就能成文。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元世祖的命令,到*南寻找前朝隐逸的有才能的人士,找到了赵孟頫,并带他去拜见元世祖。赵孟頫才气横溢,世祖皇帝看到他,很高兴,让他坐在右丞相叶李的上首。当时刚刚设立尚书省,元世祖任命赵孟頫起草诏书颁布天下。元世祖看了他起草的诏书,高兴地说:“你说出了我心中要说的意思。”二十四年,赵孟頫被任命为兵部郎中。当时有一个叫王虎臣的人,他上书朝廷检举平*路总管赵全有不法的行为。朝廷立即派王虎臣前去查办。赵孟頫进言说:“赵全的问题当然应该查问,但王虎臣以前曾任该地的长官,多次强行买下别人田地,又纵容他的门客获取不法的利益。赵全多次与他争论,王虎臣怨恨他。王虎臣如果前去,必然会陷害赵全,即使赵全的不法行为得以*实,人们也不可能不怀疑的。”元世祖醒悟过来,于是另派官员前去。   

至元二十七年,桑哥派遣忻都以及王济等清理计算国家钱粮,已经征收了几百万,还有几千万没有征收。这件事对百姓造成了巨大损害,导致民不聊生,自杀的百姓比比皆是。赵孟頫和阿剌浑撒里交情很深,他就劝说阿剌浑撒里上奏皇帝赦免天下,免除百姓缴纳的全部钱粮。阿剌浑撒里入朝向皇帝上奏,如同赵孟頫说的一样,皇帝听从了他的话。二十九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当时总管缺员,赵孟頫独自主持总管府的政事。有个叫元掀儿的人,在盐场服劳役,因忍受不了盐场的艰苦生活,乘机逃去。他的父亲找到一具他人的尸首,便诬告一起服劳役的人杀害了元掀儿,遭诬告的人被屈打成招。孟頫怀疑这是一起冤案,于是压下来没有判决。过了一个月,掀儿自己回来了,当地人都称赞赵孟頫断案如神。   

元仁宗在做太子时,早就知道赵孟頫的名望,等到他即位以后,眷顾赵孟頫非常优厚,平时只称他的字号,不直呼他的名字。仁宗曾经和身边的大臣评论在文学经典著作方面有成就的士人,认为赵孟頫可以和唐朝的李白、宋朝苏轼相比。仁宗又曾经称赞赵孟頫品行纯洁端正,学识丰富,见闻广博,广泛通晓佛、道两教学说的要义,别人都不可与他比拟。赵孟頫的诗文风格清新,意蕴深远,表现出一种奇瑰飘逸的风致,读他的诗文,使人产生飘飘然如超脱世俗的感觉。他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没有一种不是古今之冠的,因而凭着书法名闻天下。天竺国有一个僧人,远涉数万里来求得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带回去以后,天竺国视为宝物。以前曾任史官的杨载认为,赵孟頫的才能很大程度上被书画名声所掩盖,了解他的书画方面成就的人,不了解他在文章方面的成就,了解他在文章方面的成就的人,不了解他在经世济民方面的学问。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